摘要:2009年末,從河南安陽傳出確認曹操墓葬的消息,是爲中國考古史上釋疑解惑的一大重要發現,曹操的生平事業和詩歌成就以及埋葬之謎,再次成爲文化熱點。因此,在安陽發現曹操墓葬,和歷史記述的鄴或漳河流域完全一致。

  “七十二疑冢”是中國盜墓史上的經典反盜墓傳說。與之相伴是的,曹操墓到底在哪兒的疑問。如今,這一千古之謎,真相大白了。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得到考古確認。這個墓平面爲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鑑定爲一男兩女遺骨,男性應是曹操遺骨。

  2009年末,從河南安陽傳出確認曹操墓葬的消息,是爲中國考古史上釋疑解惑的一大重要發現,曹操的生平事業和詩歌成就以及埋葬之謎,再次成爲文化熱點。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軍事家和詩人。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其子曹丕以魏代漢後,尊其爲魏武帝。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文韜武略的傑出人物。他不但奠定了三國統一的基礎,在文化方面頗多建樹。作爲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曹操多有開拓,詩歌蒼涼雄健,如“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哀嘆民生艱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尊賢納才的胸懷和不懈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埋葬之地是一大謎團。史稱曹操的靈柩運抵鄴城(曹氏封地,今河北臨漳),埋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南的山岡上,與西門豹祠不遠,稱作“高陵”。按照曹操從簡的遺願,沒有金玉珠寶之類隨葬。陵墓“因高爲基,不封不樹”,也不曾建造紀念性的建築物。

  唐貞觀19年,李世民在徵高麗途中,曾拜謁曹操的高陵,並作了“祭魏武帝文”。這說明唐初曹操的墳塋保存完好。但是隨着時光流逝,曹操陵墓傾頹無跡,逐漸成謎,衆說紛紜。至北宋,對墓葬位置,已模糊難辨。時至南宋,隨着對曹操偏見加重和對其人品的置疑,有關他設置七十二疑冢的傳聞被大加渲染,似乎成了事實。

  例如,王安石詩:“青山如浪入彰州,銅雀臺西八九丘。…… 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 俞應符的詩則更加刻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

  多年來,人們把目光放在在河北臨漳一帶,苦苦尋找,留下不少若明若暗的記錄,只是沒有結果。其實,鑑於當時鄴城涵蓋了冀豫交界漳河一帶的大概念(現代漢語詞典說:鄴在安陽之北)。因此,在安陽發現曹操墓葬,和歷史記述的鄴或漳河流域完全一致。

  現在好了,墓地找到了,謎團解開了。但新的發現會提出新的問題供史家探研。但願,隨着發掘物的系統整理和研究,我們對曹操這位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環境的認知更深些和多些。

  附上我寫的一首讚美曹操的詩:

  青梅煮酒蓋世雄,一統三分奠基功,飲馬長江王霸氣,賦詩明月蒼涼聲。皇袍襯裏求謙遜,白粉塗顏惹罵名。倘若直登皇帝位,後人誰敢論奸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