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之士太史慈

太史慈子义

一直以来,有不少网友问我这个ID的由来,其实,这是源自于三国时期一个东吴大将太史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千载之下的今天,三国这段历史成为影视文学创作的重镇,不少当年的英雄事迹又成为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在这些作品当中,就武将而言,太史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实,历史上的太史慈是一位智勇兼备、信义双全的英雄好汉,即使与众所周知的关张赵等相比,他也毫不逊色。

一、智送公文

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黄县人(今山东龙口)。太史慈少年时勤奋好学,不到弱冠之年就在郡里担任了奏曹史(负责议事)这一官职。当时青州刺史与东莱郡郡长之间有矛盾嫌隙,州刺史虽然只有六百石的小官,但他代表的是皇帝,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六种不法行为,所以往往二千石的郡守(相当于今地级市市长)都怕刺史。到了中平五年(188年),在宗室刘焉的建议下,汉灵帝刘宏才重新设立了益州、豫州、幽州等三个州牧,来加强州的统治,自此,州才正式成为相当于今天省一级行政区划,最高行政长官为州牧。州郡往往各自上表向朝廷申诉,由于该地距东汉首都甚远,朝廷一时之间也难以分辨是非曲直,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就是根据先送到的奏章描述为准。

有一次,该州郡之间又起了冲突,青州刺史抢先一步,迅速派遣官吏将写好的奏章送往朝廷。东莱郡太守听说以后,担心朝廷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裁决,当即决定选派得力人员前去拦截州使者。因为太史慈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出众,结果年仅二十一岁的他荣幸地被太守选中承担起这个重任。

太史慈接到命令,立刻动身前往京师洛阳。他日夜兼程,赶到皇宫门前时,恰好看见州使者正站在宫门前等待通传进见。太史慈大模大样地走到使者面前,对他说:你就是青州派来呈送公文的使者吗?州使者不知道太史慈是何许人,于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是。太史慈接着说:你的奏章放在哪儿啊,标题签署等格式都没有什么错误吧?你拿出来我帮你看看。州使者把奏章递给他,太史慈接过来之后,马上拿出身上藏着的利刃将奏章砍得稀烂。州使者大惊失色,知道中了圈套,于是大叫抓人。太史慈一把将使者拉到偏僻处,不慌不忙地对他说:“刚才如果不是你随便把奏章拿给我看,那么我也不能弄坏你的奏章。现在如果我被抓了,你回去以后州长官也会说你误事而追究你的罪责。依我之见,不如当这件事没有发生,你直接回去汇报说奏章已经送上去了就是,没必要搞得我们两个人都因此而受到处罚吧?”州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同太史慈一起返回。走到半路两人分手,太史慈偷偷溜回洛阳将郡里的奏章呈送了上去。

这场州郡之间的笔墨官司最后自然是以郡胜出而告终,太史慈因为这件差事办得漂亮,其机智勇敢的名声在当地被广泛传播。后来青州刺史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由对太史慈恨得咬牙切齿。太史慈担心会因此遭到刺史的报复,于是跨海逃亡到辽东(今辽宁辽阳一带)以避祸。

二、义助孔融

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今山东昌乐),他听闻太史慈的事迹以后,啧啧称奇。由于太史慈已经避祸辽东,孔融欲求一见而不可得,于是他数次派人去看望太史慈的母亲,并且送去大量的食品财物。后来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孔融出屯都昌(今山东昌邑),被义军管亥部包围。恰好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探亲,他母亲对太史慈说:“你和北海相孔融素不相识,然而你不在家的时候他经常派人来看望我,嘘寒问暖,殷勤关怀之心甚至还超过了一般的故交,现在听说他遇到了麻烦,我希望你能够前去帮助他”。太史慈听了以后,在家陪母亲呆了三天(算是尽孝),就单人前往都昌去见孔融。

当时义军对都昌的包围还不是十分严密,太史慈趁夜色偷偷潜入城中,拜见了孔融。他向孔融建议:现在义军还未大集,如果让他带领城内兵马应战,他有把握杀散义军,解除城下之围。孔融这时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寄希望于其他州郡会派兵马来帮他解围,所以没有听取太史慈的意见。又过了几天,义军的包围圈一天比一天严密,而孔融希望的救兵却一个不见。孔融这才有点慌神,于是决定派人向不远处的平原相(今山东平原)刘备求救。由于这时都昌城已经被围困得水泄不通,信使想要冲出包围圈的希望看来是十分渺茫的。在这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太史慈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命担任求救的信使。孔融还是有点怀疑太史慈的能力,他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信使难做,你虽然勇气可嘉,但能够做得到吗?”太史慈回答说:“当初你对我老母殷勤照顾,我母亲十分感激。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母亲叫我到你这里来,就是说她老人家认为我可能会对你的境况有所帮助。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件事难办,如果我也和大家一样的话,那么如何才能报答你对我家的眷顾之义呢?况且现在救兵如救火,你不妨就让我先试一试吧。”孔融这才答应了太史慈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史慈打点行装,骑上骏马,带着两个精干的军士打开了城门。城外包围的义军看见有人开城而出,立刻警惕起来,迅速调派人马准备拦截。只见太史慈指挥军士在城墙边竖立了两个箭靶,然后就拿出弓箭,开始练习射箭起来。义军首领见他们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就置之不理,只是让人密切注视他们的动静。太史慈把义军的举动都看在眼底,却装作视而不见,他练习了一小会,就收起箭靶,返回城内去了。连续几天,太史慈都重复着这一练习。这样一来,那些负责监视他的义军彻底放松了警惕,等太史慈他们再出来的时候,他们或坐或躺,漫不经心地看着太史慈练习,甚至还互相打趣着评价他的箭法。

又一个黎明,义军看见太史慈等人拿着箭靶骑马走了出来。就在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太史慈又一次的惯常练习之时,太史慈突然拍马冲进了义军的包围圈。义军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太史慈就已经冲出了他们的包围,他一面快马加鞭,一面弯弓搭箭,连续射杀了几个追得较近的士兵,其余的吓得再也不敢追上来了。

太史慈见到刘备,对他说道:“我只是东莱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与孔融国相既不是亲友也不是乡党,只不过是因为他看得起我,所以我前来和他一起分担灾难。现在孔国相被乱贼围困,危在旦夕。他听说刘使君您有仁义的名声,能够救人之急。现在他派我从敌人包围当中不避万险来向您求救,生死存亡全在您一念之间。”刘备此时尚未得志于天下,正急于树立仁义的名声,他听完以后郑重地对太史慈说:“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我刘备啊!”马上命关羽率领三千精兵与太史慈一起驰援孔融。

围困都昌的义军听说对手有援兵到来,马上解围而去。孔融十分高兴,更加看重太史慈,称他为小友。要知道孔融身为孔子的后代,早年便已经名满天下。在当时那个注重声名的年代,许多人就是因为名人的一语褒奖而获得日后晋身出仕的资本。然而,年轻的太史慈却不以为意,事情一了便辞行回家。太史慈母亲听完经过,对他说:“我很高兴你能对孔北海有所报答。”

太史慈救援孔融的举动后来被孙策评价为“有烈义”。不难想见,兵凶战危之时单身赴敌,谁也难保有全身而退的把握,太史慈先在家陪老母三天,应该说他是抱着慷慨赴死的心态去参加这一行动的。相比孔融对他家的小恩小惠,这种行为称之为“烈义”确实一点都不过分。至于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用行动麻痹义军,用言辞说动刘备,都无愧于“天下智士”的赞誉。

三、勇斗孙策

扬州刺史刘繇(东莱牟平人)与太史慈同郡,算是老乡。有一次太史慈渡江去曲阿(今江苏丹阳)见他,有投奔之意。刚好碰上孙策扫荡江东,正在对刘繇用兵。刘繇的部下劝说他任用太史慈为大将,领兵对抗孙策。刘繇是个要面子的人,当时的社会流行风评,即如果要出名就要获得名士的推荐,就像前面说的太史慈不愿得到孔融的推荐一个道理。刘繇认为如果重用太史慈,将会受到名士许劭(即许子将,曾评价曹操)的嘲笑,所以只是让他做了一个侦察班长之类的职务,负责打探敌情(侦视轻重)。

有一次太史慈执行任务的时候,在一个叫神亭(今江苏金坛神亭村)的地方正好看见孙策带了十几个随从也在考察地形,于是历史上颇具有舞台色彩的一幕出现了。当时太史慈身边只有一个小兵,而孙策的随从有十三人,而且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如韩当、黄盖之辈。即使太史慈不一定全部认识孙策的这些手下是什么来头,但将军与普通士兵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可以分辨的。何况太史慈肯定早已知道小霸王孙策的名头,即使孙策的随从只是一些普通侍卫,以两人挑战对方十几个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当时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太史慈拍马而出,对着孙策等人高声叫喊:来者可是小霸王孙策?听说你勇冠江东,可敢与我太史慈决一死战?孙策先是一惊,接着便发现对方只有区区两人,而且还都是身着普通士兵的服饰,不过叫阵的大汉身材高大魁梧(身高七尺七寸,今1.86米),长得相貌堂堂,貌似还有点意思。孙策平时打仗就经常亲自冒着矢石冲锋陷阵,正是个喜欢打硬仗的主儿,当下微微一笑:有何不可?两人不再多话,冲上前去便打了起来。旁观者只见两人你来我往,不到片刻就交手了几十个回合,居然打了个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孙策见久战不下,不免有点急躁,待得两马交错之时,只见他挺着宝剑向太史慈的坐骑刺去,然后趁对手闪避之机一把夺过了太史慈背着的手戟,而太史慈眼明手快,也一举揽得了孙策的头盔。孙策的手下见两人交战凶险万分,担心主将有失,纷纷抢上前来,这时太史慈这边也有援兵到来。当下两人哈哈一笑:今天就到此为止如何?于是各自散去。

抛却太史慈的勇武不说,应该看到他这次主动约战孙策带有明显的试探之意。以太史慈临终前的言论“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来看,他是很想凭借个人才华在乱世当中有所作为的,然而太史慈本人“非纵横之士”,他的理想只是追随一个值得效力的英雄人物来成就事业,这就存在一个找什么样的主人的问题。太史慈此前接触的孔融、刘备、刘繇等都不符合他的要求,孔融虽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但此人只有文采而无武略,更没有什么澄清天下的志向,这种人在乱世之中能够自保已算万幸;刘备倒是胸有大志,根据刘备曾经偷偷从公孙瓒手下挖墙脚接触赵云的事件来看,他应该会对当初前来搬救兵的太史慈赏识甚至试探,不过此时的刘备还只是龙游浅水,既无军队也无地盘,空怀大志却不敢宣诸人前。如果不是后来诸葛亮横空出世,恐怕就连他本人也不敢想象自己会成为未来的三国霸主之一,因此在太史慈眼里刘备也不是个适合自己的英主;割据一方的刘繇应该是最初太史慈较想投奔的对象,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刘繇既然不能对他重用,太史慈自然会心生去意。与此三人相比,孙策的魅力指数自然大大不同,且不说其父孙坚在江东颇有名望,即使在孙坚死后,年轻的孙策带领父亲手下的千余将士就开始了扫荡江东的战争,其英雄气概确实令人心折。这次神亭之战进一步加深了太史慈对孙策的好感,可以说后来他选择追随孙策完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读者请不要以为以上有关太史慈的心路过程完全是作者的臆想,试想如果不是存有试探孙策的念头,太史慈完全没有必要单枪匹马前去搦战,以他的箭法,偷偷一箭就可能要去了孙策的小命。要知道太史慈的箭法在当时可是大大有名,后来他在跟随孙策东征西讨的时候,有一次要攻打一座城池,敌方一个小兵用手扶着城楼上的柱子高声叫骂,太史慈听着冒火,在城下嗖的一箭就将他的手钉在了柱子上。当时亲眼看见太史慈射箭的将士不下万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按照常理,攻城的一方最需要害怕对方的箭矢,因此就算在开战之前双方搭话,城下的人往往也是处在对方的弓箭射程之外的。以此推算,太史慈的箭法无论射程、力度、准头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四、信归江东

孙策战胜刘繇没有任何意外,刘繇兵败以后被迫出奔豫章(今江西南昌)。一些在交战中认识到太史慈能力的士兵跟着他逃到了芜湖的山中。太史慈自称丹杨太守,率众在孙策还没有平定的地方泾县(今安徽泾县)安营扎寨,很快拥有了不少追随者。孙策把太史慈的部队视为最大隐患,亲自率领精兵强将进行讨伐。太史慈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被俘。

听说抓获了太史慈,孙策大为高兴,他亲自前来给太史慈松绑,拉着他的手笑着说:“子义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在神亭那一次战斗吗?如果当初我被你俘获,你会怎么对待我呢?”太史慈既不说杀也不说放,老老实实地回答:“未可量也。”孙策哈哈大笑,对太史慈说:“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明确表达了对太史慈的赏识器重。随后,孙策进一步问道:“你看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太史慈回答说:“我的部下刚刚战败,如果不及时安抚,恐怕就会作鸟兽散了。我想回去招揽他们为你效力,就怕不符合你的心意。”孙策听了非常诚恳地回答:“这正是我的内心想法啊,我希望你明天中午回来,可以吗?”太史慈答应而去。孙策的部将都心存疑虑,认为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太史慈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孙策说:“诸位放心,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向以信义为先,他既然答应我要回来,就绝对不会说话不算数。”第二天上午,孙策命人整治酒宴,大会诸将,还叫人在军营外树立起一根旗杆。他对众将说:“我可以和你们打赌,等到日照当空,旗杆的影子完全消失的时候,太史慈一定会回来,我们就等着为他接风吧!”等到正午时分,太史慈果然率部回来。孙策当即任命他为门下督(将帅帐下都督),返回吴地以后,又让太史慈带兵,封他做了折冲中郎将,这是太史慈正式获得的将军称号,同时期的三国名人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

孙策得到太史慈以后,经常和他在一起议事,还想尽办法打消太史慈的顾虑,他对太史慈说:“我听说过你的事迹,不管是送州章还是助孔融,都说明你不但智计百出,而且信义卓著。此前你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因为你没有遇到一个真正值得效力的对象。古时管仲用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差点没要了他的性命,后来齐桓公还是任用管仲为相国,从而奠定了九合诸侯的霸业。你我之前虽然为敌,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后来刘繇在豫章病死,但是他手下还有万余士卒。孙策想得到这些士兵,于是又派遣太史慈前去招抚。临行前他对太史慈说:“我知道你心中还有顾虑,担心别人说你背节投靠了我这个刘繇的敌人。想当初我和父亲都是袁术的部下,后来却自立门户,也有人说我臣节有亏。但袁术自己妄自称帝,我再三劝说他都不听,所以才不得不离开。大丈夫与人交往,应该视大义所在,当留则留,当去则去。现在很可惜刘繇已经死了,我不能当面和他辩说你的行止。你这次前去,要好好看看刘繇的儿子能不能得到士卒的依附,豫章太守华歆对待他们又是如何?你只要把我的意思告诉给刘繇的手下,他们是不是愿意跟你来完全看他们自己的意愿。考虑到你此行有一定变故,需要带多少人前去才合适你自己看着办吧?”太史慈见孙策如此推心置腹,也非常感动。如果说之前他对孙策只是仰慕,现在则完全把对方当作了知己。他回答说:“我本来是个罪人,但是将军您器量恢弘,比之古代的齐桓公、晋文公也不遑多让。从前人家说报生以死,没而后已,其他话我也不多说了,这次我不是去打仗,带几十个人就足够安全往返了。”

孙策的部将还是觉得不能信任太史慈,他们私下对孙策说:“将军您这次是让太史慈带兵北返,他还肯再回来吗?”孙策自信满满地说:“你们都是不了解太史慈啊,他这个人虽然有胆有识,智谋过人,但是他并不是纵横之人,并没有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的想法。而且他这人最重信诺,一旦认定某个人作为知己,就算面对死亡也绝对不会有所辜负。何况天下虽大,除了我,他还能跟谁呢?”临行之时,孙策拉着太史慈的手问道:“你看此去大概要多久才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不过六十日。”后来果然在约定的日期内赶了回来。

太史慈来到东吴以后,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当时刘表的侄子刘磐有骁勇善战,数次带兵骚扰东吴的西部边境。孙策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相当于太守副官),驻守海昏县(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区北,前些年大家还不知道海昏,但近两年海昏侯墓的发掘让大家知道了这个地名,地名的意思就是鄱阳湖的西侧),引兵拒之。刘磐听说太史慈驻守在边境,“绝迹不复为寇”。后来曹操知道了太史慈的名头,偷偷派人送给他一只箱子,里面装了一味中药——当归。其时青州已经是曹操的地盘,曹操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太史慈能为他所用,但太史慈对此置之不理。后来孙策去世,孙权掌握了东吴大权,“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把东吴南方的安危完全交给太史慈负责。

五、丈夫遗言

太史慈是一诺千金的义士,孙策则是胸怀宽大的明主。太史慈,果真信义可风。令人遗憾的是太史慈后来英年早逝了,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甚至没来得及参加两年后著名的赤壁之战,当然也谈不上在此后的三国争战中一显身手了,这可能也是他在历史上名声不够响亮的原因。在临终之前,他发出了“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遗愿,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在正史《三国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我认为这里的升天子之阶是勉励孙权称帝的,毕竟当着自己老板孙权说自己想称帝还是挺犯忌讳的,总体而言,他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三国演义》第53回,合淝之战,太史慈重伤临终言

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注引《吴书》

在《三国志》中将太史慈与刘繇、士燮并列一传,并不属于江东十二虎臣之列,要知道刘繇、士燮可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可见作者陈寿的用意,陈寿评价其“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其实以太史慈的个人武勇、胆识、智谋,都无愧于一代名将的美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和君子一诺,重于泰山的宝贵品质,确实有值得今人追思的理由。有诗为证“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南宋·洪迈

2018年5月14日

附:太史慈生平年表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出生于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任东莱郡奏曹史,时年20岁。

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6年),计坏州章,转避辽东(今辽宁辽阳一带),历时6年,时年21岁。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辽东归反,北海郡昌都县(今山东昌邑)救围,时年27岁。

(注:孔融因忤董卓,于190年调任北海相,刘备191年东十月后任平原相,191年岁末管宁、邴原、王烈避祸至辽东,后太史慈从邴原处同刘政一起度海返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前往曲阿(今江苏丹阳)投奔同乡扬州刺史刘繇,神亭(今江苏金坛神亭村)会孙策,时年30岁。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与刘繇同奔丹徒(今江苏丹徒),不久后放弃丹徒,于芜湖(今安徽芜湖)自称丹阳太守与孙策相持,后迁至泾县(今安徽泾县)。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为孙策擒获并归附孙策,拜门下督(将帅帐下都督)。还吴(今江苏苏州),拜折冲中郎将,授兵,前往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安抚刘繇残部。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守信归吴见孙策,详表豫章情况(60日),与孙策共袭庐江,平定麻、保二屯(今湖北赤壁)叛乱,任建昌都尉,分六县,治海昏(今江西南昌东),时年34岁。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刘磐复动,太史慈筑城据磐并在磐山激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病卒于军中,终年41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