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雨欣聊白领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关隘,边界上的要塞隘口,指险要的关口,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古关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型的资源,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这些物质形态折射出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内涵。
昱岭关, 关隘名。位于歙县三阳镇老竹铺东面昱岭顶端,皖、浙交界处,横跨杭徽交通要道,南宋置关。自古以来即为皖浙边陲雄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侧险峰夹峙,壁立千仞,鬼斧神工地将昱岭关从中切断,形成了一道狭窄的通道。所以建于通道之中的昱岭关紧紧卡住了皖浙两省的咽喉,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昱岭关史籍多次记载战事,相传昱岭关隘最早建于三国孙策时期,是山越人为抵御孙策进攻而建,后于南宋正式置关。民间传说中,关于山越人设关与孙策斗智斗勇,又有个小小小插曲。山越人是三国时期浙江地区的武装割据群体的统称,孙策为孙坚长子、孙权之兄,割据江东一带。孙策为了扩大割据范围,屡次进攻山越人,凭强大的武力占领了山越人许多地区。山越人斗勇斗不过孙策,就动起了斗智的脑筋。那年江东地区向浙江地区进购稻谷种子时,山越人就将谷种放锅中蒸过后再晒干出售给他们。结果那一年江东一带的良田都不长苗,粮食颗粒无收,闹起粮荒。乘这个时候,山越人发起了进攻,打败了孙策收复了失地,并从此在割据边界设置了关卡。
北宋末,方腊起义军大战昱岭关,《水浒全传》第118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称此处关隘为"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方腊义军曾在此关与宋军大战。1120年10月,淳安方腊聚众起义,占有睦、徽、杭等6州52县,队伍万人,宋命童贯率禁军15万人南下镇压,方腊亦派军翻越丹阳岗(淳安与冷水铺交界处)增援起义军,在冷水铺金字山一带曾展开激战,今在金字山铁流形还有战壕遗址。在昱岭关两军交战,开始,宋军数攻不下,并以损兵三千,折将六名而惨败。后宋军绕开昱岭关,翻山插入义军背后,顺风放火烧山,起义军遂心慌意乱,关被攻陷,于是,两侧山上埋伏的义军有的烧死,有的逃散。而山下的义军被大批宋军或杀或擒。被擒的大批义军押至冷水铺村西的桥下,全遭惨杀。当时桥下水血相合,红流数里。元末,农民起义军亦在此同元军反复争夺。
昱岭关因建历史久远,后屡经修建。民国22年(1933)修筑杭徽公路时,加宽路面,拆除箭楼,重建关口,公路由关口通过。关门通高8.1米,阙高5.7米,阔6米,深5米。西侧山坡上留有戍所遗址。内外两侧镌有“昱岭关”匾额及楹联。外为“光复丰功雄关气壮,堂皇伟迹古郡山高”;内为“坦道贯通熙攘来往,巍名矗立震烁古今”。
作为皖浙两省地域上的自然界线的昱岭关,历史上属徽州之地域,并由徽人所取名。在明弘治《徽州府志》所刊的《徽州府山阜水源总图》中,昱岭关就划定徽州府治范围,同样在另一本《天一藏明代方志选刊》中,昱岭关也属于徽州府辖区。因为昱岭关,顾名思义是在昱岭之上,而所谓的‘昱’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从浙江那边看此山为日落之处,因而(昱岭关)属于住在昱岭关西边的人起的名字。(援引安徽省徽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日报原高级编辑鲍义来曾经接受记者采访所言)
昱岭关,即如《徽州府志》所描写的“本府往杭州通衢也”。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修之杭徽公路,从关下大门通过,史上曾有很多古今名人都留下了描述昱岭关的文章,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昱岭》、元代郑玉的《横山记》、明代王祎的《昱岭关铭并序》、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禹记要》、现代郁达夫曾在《出昱岭关记》中写到:“盘旋曲径几多弯,历尽千山与万山。外此更无三宿恋,西来又过一重关。”使昱岭关更加名扬远近。
2007年,浙江临安清凉峰镇先知先觉,抢先将所属的新燕村和阳川村合并时,把村名改成了“昱岭关村”。虽然使歙县注册“昱岭关”域名错失良机,与之失之交臂,但这并不影响皖浙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特别是黄杭高铁建成运营当下,歙县三阳镇却主动加强与浙江省毗邻乡镇工作交流和对接,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互动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歙县东部、临安西部两地区域协同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