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關隘,邊界上的要塞隘口,指險要的關口,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又稱關卡。古關隘作爲一種文化遺產型的資源,記載着歷史的傳承和信息,蘊涵着深邃的文化遺產精華,這些物質形態折射出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域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深層內涵。
昱嶺關, 關隘名。位於歙縣三陽鎮老竹鋪東面昱嶺頂端,皖、浙交界處,橫跨杭徽交通要道,南宋置關。自古以來即爲皖浙邊陲雄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兩側險峯夾峙,壁立千仞,鬼斧神工地將昱嶺關從中切斷,形成了一道狹窄的通道。所以建於通道之中的昱嶺關緊緊卡住了皖浙兩省的咽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昱嶺關史籍多次記載戰事,相傳昱嶺關隘最早建於三國孫策時期,是山越人爲抵禦孫策進攻而建,後於南宋正式置關。民間傳說中,關於山越人設關與孫策鬥智鬥勇,又有個小小小插曲。山越人是三國時期浙江地區的武裝割據羣體的統稱,孫策爲孫堅長子、孫權之兄,割據江東一帶。孫策爲了擴大割據範圍,屢次進攻山越人,憑強大的武力佔領了山越人許多地區。山越人鬥勇鬥不過孫策,就動起了鬥智的腦筋。那年江東地區向浙江地區進購稻穀種子時,山越人就將谷种放鍋中蒸過後再曬乾出售給他們。結果那一年江東一帶的良田都不長苗,糧食顆粒無收,鬧起糧荒。乘這個時候,山越人發起了進攻,打敗了孫策收復了失地,並從此在割據邊界設置了關卡。
北宋末,方臘起義軍大戰昱嶺關,《水滸全傳》第118回“盧俊義大戰昱嶺關”,稱此處關隘爲"歙州第一處緊要牆壁"。方臘義軍曾在此關與宋軍大戰。1120年10月,淳安方臘聚衆起義,佔有睦、徽、杭等6州52縣,隊伍萬人,宋命童貫率禁軍15萬人南下鎮壓,方臘亦派軍翻越丹陽崗(淳安與冷水鋪交界處)增援起義軍,在冷水鋪金字山一帶曾展開激戰,今在金字山鐵流形還有戰壕遺址。在昱嶺關兩軍交戰,開始,宋軍數攻不下,並以損兵三千,折將六名而慘敗。後宋軍繞開昱嶺關,翻山插入義軍背後,順風放火燒山,起義軍遂心慌意亂,關被攻陷,於是,兩側山上埋伏的義軍有的燒死,有的逃散。而山下的義軍被大批宋軍或殺或擒。被擒的大批義軍押至冷水鋪村西的橋下,全遭慘殺。當時橋下水血相合,紅流數里。元末,農民起義軍亦在此同元軍反覆爭奪。
昱嶺關因建歷史久遠,後屢經修建。民國22年(1933)修築杭徽公路時,加寬路面,拆除箭樓,重建關口,公路由關口通過。關門通高8.1米,闕高5.7米,闊6米,深5米。西側山坡上留有戍所遺址。內外兩側鐫有“昱嶺關”匾額及楹聯。外爲“光復豐功雄關氣壯,堂皇偉跡古郡山高”;內爲“坦道貫通熙攘來往,巍名矗立震爍古今”。
作爲皖浙兩省地域上的自然界線的昱嶺關,歷史上屬徽州之地域,並由徽人所取名。在明弘治《徽州府志》所刊的《徽州府山阜水源總圖》中,昱嶺關就劃定徽州府治範圍,同樣在另一本《天一藏明代方誌選刊》中,昱嶺關也屬於徽州府轄區。因爲昱嶺關,顧名思義是在昱嶺之上,而所謂的‘昱’即是太陽昇起的地方,而從浙江那邊看此山爲日落之處,因而(昱嶺關)屬於住在昱嶺關西邊的人起的名字。(援引安徽省徽學研究會副會長、安徽日報原高級編輯鮑義來曾經接受記者採訪所言)
昱嶺關,即如《徽州府志》所描寫的“本府往杭州通衢也”。上世紀三十年代所修之杭徽公路,從關下大門通過,史上曾有很多古今名人都留下了描述昱嶺關的文章,如南宋詩人范成大的《昱嶺》、元代鄭玉的《橫山記》、明代王禕的《昱嶺關銘並序》、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禹記要》、現代郁達夫曾在《出昱嶺關記》中寫到:“盤旋曲徑幾多彎,歷盡千山與萬山。外此更無三宿戀,西來又過一重關。”使昱嶺關更加名揚遠近。
2007年,浙江臨安清涼峯鎮先知先覺,搶先將所屬的新燕村和陽川村合併時,把村名改成了“昱嶺關村”。雖然使歙縣註冊“昱嶺關”域名錯失良機,與之失之交臂,但這並不影響皖浙兩地民間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特別是黃杭高鐵建成運營當下,歙縣三陽鎮卻主動加強與浙江省毗鄰鄉鎮工作交流和對接,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強互動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歙縣東部、臨安西部兩地區域協同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