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可以算得上是幼小教育机构的大本营了,得益于魔都家长的口袋深、魔都教育地点房租高,魔都教育人员工资高等,这里教育机构培训费用高昂。但是,从家长口袋里掏出的高昂的教育培训费用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笔者总结了教育培训机构的七宗罪,如下:

一些幼儿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七宗罪,提前知道免上当!

1、焦虑营销

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环,魔都有大量的从外地到此定居的人口源源不断的挑战着教育资源,即新兴的中产阶级。给刚刚迈入中产的人们贩卖什么最有价值?焦虑是其中之一。

庞大的人口基数,日渐增长的入学人群,为焦虑提供了土壤。所以,一些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灌输不要输在起跑线的理念。家长也愿意为此买单,逐渐上了机构的船。

2、重营销轻教育

一些机构特别注重营销,但是对后续的教育投入却不看重。导致不少家长发现,报名时说的好好的,等到上课了却很难兑现。一查合同,查无此条款,真是有苦说不出。

3、缴费容易退费难

缴费的时候手段多多,只要能付款,怎么的都可以。退费的时候,要层层审批,笔者想问:缴费的时候咋不层层审批呢?

4、地点搬迁苦家长

幼儿阶段,家长上机构图的就是近。于是,一些培训机构开始了割韭菜的方法。在一个地方开个店,割了一年的韭菜,差不多没有新的客源了。于是乎,换个地点再来,美其名曰改善体验。家长去新的地点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去还是不去?

5、老师资质保障难

一些机构,在门口挂的老师的学历那叫高大上,都是北清复交的本科。但是,等孩子上课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外边挂的老师的面孔。家长也很少打探老师的学历,只能依靠口碑,口口相传,搞得像地下工作似的。

6、先用好老师上试听课

一些机构有试听课,试听的时候,小朋友特别喜欢讲课的老师。家长一看,行,靠谱,报名后,发现换了老师。或者,在刚开课的时候,用好的老师上课,等到过一段时间学生人数稳定了,换个差点的老师,把好老师换到别的校区,反正家长一时半会发现不了。既节约了成本,又扩展了生源,毕竟好老师有限。

7、班级纪律未必好

机构和学校不一样,学校是教书育人,老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还要负责班级秩序。机构可不一样,盈利为先,来的都是客。一个班级里面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校,熟悉的学生不多。老师也未必认真负责班级纪律,只要保证收费即可。今天批评了这个小朋友,明天他家长不续费咋办?问题是,对其它缴费的小朋友,就收到影响了,还没法说,搞不好遇到熊孩子及其熊爹熊妈熊grandma熊grandpa。

笔者总结的七宗罪,大家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