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許多生物由於氣候乾旱炎熱,最終走向滅亡。但是也有在非洲生存下來的生物,在撒哈拉沙漠附近,就存在着這樣一種神奇的魚類——非洲肺魚。

遠古時期的地球上就存在着肺魚的足跡,肺魚是海洋中的居民。但在泥盆紀中後期,這種情況隨着地球的海陸變遷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肺魚開始慢慢地由海洋進軍到陸地,最終成爲淡水生物。肺魚的呼吸系統也隨着生存環境而慢慢地進化,由腮呼吸演化爲用肺呼吸。

截止到目前,現存於地球的肺魚主要有三類:澳洲肺魚,美洲肺魚,非洲肺魚。雖然這三類肺魚隔着汪洋大海,但是它們就像“三胞胎”一樣,長得頗有些相似。肺魚成爲淡水生物之後並沒有經歷太多的變化,這大概是它稱號“活化石”的來源。

非洲肺魚和其他兩類魚相比較,生命力更頑強,這都是和非洲的自然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氣溫常在42℃左右,加上降水稀少,就像一座火焰山。

肺魚有3億多年的歷史,早已對這樣的生存環境沒有絲毫的畏懼感,就算環境再惡劣,它似乎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心裏默默的吶喊,就讓“暴風雨”來得猛烈些吧!

當太陽炙烤着大地,將水分吸收掉時,沒有湖泊、沼池,肺魚就用自己充滿力量的腹鰭鑽到帶有水分的泥土中;當泥土的水分也沒了的時候,肺魚就像蛇一樣,將自己蜷曲成一個圓形。這時,肺魚身上就像安裝了一個自動開關,從表皮上分泌出黏液,整個身體變得溼乎乎的。

當然,這是肺魚在進行自我保護,爲了在乾旱的環境中減少自身水分的蒸發。肺魚還會在它的嘴角留有幾個微小的氣孔,來維持肺的日常呼吸,等待雨季的到來。

並不是所有的肺魚都能等到雨季的到來。當地的居民遭受水源枯竭的痛苦時,藏於“地下室”的肺魚就會被挖出來,成爲當地人的解渴物,要麼“暴屍荒野”,要麼成爲居民的盤中餐。

有時藏有肺魚的泥土會被當地人打成土坯,用來建房子,肺魚變成了土牆的一部分。如果運氣好,雨季帶來的水分就會成爲肺魚活下去的動力;如果運氣不好,肺魚只能利用自身的水分自救進行休眠,這樣的日子竟然高達四年之久!

一條忍着不死的魚。

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遠處的利比亞東部,有一塊叫杜茲的偏遠農村區域,有一條叫“黑瑪”的非洲肺魚就不幸遭受到這樣一個可怕待遇,當一個農民擠幹了它的水分後,便將它拋棄在河岸上。無遮無擋的黑瑪被太陽曬得直冒油,生命垂危。好在,它拼命地蹦呀、跳呀,最後終於跳回到了之前的淤泥中,重新撿回了一條命。

但是,不幸遠沒有就此打住。很快,又有一個農民要搭建一座泥房子,於是他開始到河牀裏取出一大堆的淤泥,好用它們做成泥坯子。不巧,黑瑪正好就在這堆淤泥中,於是,它又被這個農民毫不知情地打進泥坯裏,然後放在烈日和高溫下烤曬,直至泥坯從外到裏都被曬得乾乾透透,烤得榨不出一絲溼氣來,藏在裏面的黑瑪也幾乎成了一條“乾魚”。

泥坯曬乾後,那個農民便用它們壘牆,黑瑪很自然地便成了牆的一部分,完全被埋進牆壁裏,沒有人知道牆裏還有一條魚。

此時牆中的黑瑪已完全脫離了水,而且沒有任何食物,它必須依靠肺囊中僅有的一些水,迅速進入徹底的休眠狀態之中,以休眠狀態度過杜茲長達6個月的乾旱季節,否則就只能是死路一條。

在黑暗中整整等待了半年後,黑瑪終於等來了久違的短暫雨季,雨水將包裹黑瑪的泥坯輕輕打溼,一些水汽便開始朝泥坯內部滲入。

溼氣很快將黑瑪從深度休眠中喚醒了過來,體衰力竭且體內水分已基本耗盡的黑瑪,開始拼命地整天整夜地吸呀吸,好將剛進入泥坯裏的水汽和養分一點點地全部吸入肺囊中——這是黑瑪的唯一自救辦法。

當再無水汽和養分可吸之時,黑瑪又開始新一輪的休眠。

很快,新房蓋好後的第一年過去了,包裹着黑瑪的泥坯依舊堅如磐石,黑瑪如同一塊“活化石”被鑲嵌在其中,一動也不能動。黑瑪深知此時再多的掙扎都是徒勞,唯有靜靜等待。

第二年,在自然以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泥坯彼此之間已不如之前密合得那麼好,它們開始有了些鬆動。黑瑪覺得機會來了,它不再休眠了,而是開始日夜不停地用全身去磨蹭泥坯,磨呀磨,蹭呀蹭,生硬的泥坯刺得黑瑪生疼,但它始終沒有放棄和停歇,在它的堅持下,一些泥坯開始變成粉末狀,紛紛下落。

在黑瑪晝夜不斷的磨蹭之下,第三年它周圍的空間大了許多,甚至可以讓它打個滾,翻個翻身了。但是,此時的黑瑪還是無法脫身,泥坯外還有最後一層牢固的阻擋。

改變命運的轉機發生在第四年,一場難得一見的狂風夾帶着豆粒般大小的暴雨,終於在某個夜裏呼嘯而至,更可喜的是,由於房子的主人已在一年多前棄家而走了,這座房子已年久失修,在暴雨和狂風的作用下,泥坯開始紛紛鬆動、滑落,直至最後完全垮塌,此時,黑瑪用盡全身最後的一點力氣,與暴風雨內應外合,一較勁,破土而出了!

沿着滿路面下瀉的流水,重見天日的黑瑪很快便游到不遠處的一條河流中,那裏有它期待了4年的一切食物和營養——這條叫黑瑪的肺魚終於戰勝了死亡,贏得重生!這是杜茲,也是整個撒哈拉沙漠裏的生命奇蹟,而這個奇蹟的名字顯然便叫堅持和忍耐。

雪靈谷點評:堅持與忍耐,是對於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認同。是否懂得堅持與忍耐,區別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方式。這中間是一道屏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其兩種人生呈現出的完全是不一樣的景色:一面會因抵死糾纏而獲得草長鶯飛,繁花似錦的成功;而另一面,必定是一望無際令人窒息的荒蕪與寂寥。 來源:雪靈谷 責任編輯:張雪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