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爲何長眠驪山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慘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秦始皇建陵於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劇。驪山到底是福地是禍源?秦始皇又爲何鍾情於驪山,建陵於此呢?

  從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水之說看,驪山絕對是一塊福廕之地。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做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水經注》載:“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驪山之南的藍田玉着稱於世,現代地質隊曾在驪山北麓開鑿金礦。從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分析,秦始皇死後還想把這裏的金和玉佔爲己有。

  此外,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其東側還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的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而《兩京道里記》載:“始皇陵南有尖峯,名曰望峯,言築陵者望此爲準。”根據勘察,秦始皇陵封土中心頂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兩門與其南邊的驪山最高峯望峯南北相對在一條直線上。而每一道峯脊似一個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民間稱始皇陵爲“蓮花穴”就是這個道理。

  資料圖:秦始皇陵

  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如此一塊風水寶地,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秦始皇會選中驪山爲自己營造身後帝國了。

  可以說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2.秦始皇陵爲何坐西朝東

  外觀這座巍峨的帝王之墓,其坐西朝東的奇特朝向,給我們展開了第一道謎題。爲什麼秦始皇陵要選擇東西向的墓葬結構,甚至後世會將東西向的墓葬結構作爲秦墓的一大辨識特徵呢?

  驪山陵的巨大封土堆屹立千年,埋藏了塵封的歷史與無盡的寶藏。但是爲什麼秦始皇陵會坐西朝東,這確實是個歷史謎題。

  雖然真正的原因實在是難以考證,但我們仍可以從歷史和傳說的記載中加以猜測:衆人皆知,秦王好道。秦始皇生前爲了得道成仙,長生不老,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曾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信,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因,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以償夙願了。

  也有人認爲,秦國地處西部,爲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併吞六國之後,爲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着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是東西朝向,顯示着這位一代君王的霸主野心。

  秦始皇陵坐西向東的獨特朝向很可能還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爲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則可想而知了。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爲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採取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爲,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採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爲,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麼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爲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一切都不得而知。

  3.幽幽地宮深幾許

  這座寄予了秦始皇無限期許的東西向帝王陵墓的地上封土尚且如此壯觀,其下所掩埋了千年的地下宮殿又會是怎樣的一番規模呢?難道真的像傳說中的那般深可見黃泉麼?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談到秦始皇陵的深度時,說到“穿三泉”。《舊漢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據說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說: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着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呂氏春秋》則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

  如此聽來,莫非當年秦始皇真的將地宮挖到了地表的最深處?與他所向往的仙境的九重天界匹敵?

  物理學家曾嘗試用現代高科技的手段給出答案。專家們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爲500至1 500米。但現在看來這一推測,則未免近乎天方夜譚。倘若假定地宮挖至1 000米,那它就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祕的先河。

  與此同時,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爲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爲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資料圖:兵馬俑

  4.何以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無論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地宮的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以及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史記》中對於地宮寥寥幾句的記述到底是司馬遷對帝王陵墓極盡奢華的憑空想象還是確有其事呢?傳說與史書賦予了人們對地宮之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義究竟是什麼呢?莫非地宮之中真的另有乾坤宇宙麼?

  面對人們提出的各種奇思妙想和各種猜測,着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給出了這樣的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這個答案顯然更加符合常理,也被廣爲接受。

  而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現似乎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位於西安交大的漢墓就陸續發現了類似於“天文”“ 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的壁畫,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我們不禁猜測,秦陵地宮上部會不會可能繪有更爲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呢?而地宮下部則是否有着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呢?倘若真的如我們所勾畫,那在這座有着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豈不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着這裏的一切?

  說完了“上具天文”,那何爲“下具地理”呢?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爲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爲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按照此種說法,地宮之中應有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此外關於始皇陵以水銀爲江河大海的記載還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但多少年來,對於這種用水銀鑄爲江河湖海的說法也僅僅限於一個貌似天方夜譚的神話。並沒有太多人相信這個離奇的傳說,誰能夠想象在這座秦王地宮之下,水銀灌注的湖海會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這種懷疑和猜想直至我們得出秦陵地宮汞含量異常的結論而發生了轉折。專家的多次採樣分析試驗和遙感測量都不約而同地顯示出——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出現“汞異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毫無疑問,這意味着《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這似乎又給了人們一線希望,難道地宮真的宛如《史記》中所描寫的這般光怪陸離,不可思議麼?

  人們不禁好奇地追問,地宮之中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民間存在着許多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秦陵的地宮內有水銀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裏,遊蕩在水銀製成的江河上,巡視着帝國的領地。當然,在真相不爲人知之前,這些仍然只是傳說。

  5.秦始皇遺體是否依舊完好如初

  倘若說真的如傳說中的那樣,秦始皇死後躺在金棺之中,飄搖於地下銀河之上,那麼歷經千年的風霜,這位始皇帝的遺體是否也能像震驚中外的馬王堆“女屍”那般完好如初呢?

  雖然單從遺體保護技術來講,如果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夠很好地保護下來,那麼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但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相傳“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爲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直至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這些說法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因爲《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說的:“棺載轀涼車中……會暑, 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這樣看來,可能秦始皇的遺體在途運過程中就已經腐爛。若真的是這樣,哪怕神仙也是回天乏術了,如今深埋地下,長眠於金棺之中的只能是一副白骨了。

  但同時也有人猜測,秦始皇的遺體還有保存完好的可能性。首先從地點來說,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西北)。這裏的七月(丙寅日)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麼酷熱難熬。從乘輿的設備來說,秦始皇的遺體放在轀涼車裏,即有窗牖的車,閉之則溫,開之則涼。

  再從秦始皇自身的條件來說,衆所周知,秦始皇熱衷於煉製丹藥,以求長生不老。而古代的方士往往會在丹藥之中加入大量的汞,這也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最終致死的原因。但他體內的這些汞元素卻陰差陽錯地充當了防腐劑的作用,使得他的遺體得以防腐而可能長久保存下來。

  當然這種種的猜測只能止步於此,直至我們發掘秦始皇陵,揭開這位帝皇的棺槨之時,才能得到解答。

  以上這些謎團只是秦陵地宮衆多謎團之冰山一角。我們對地宮的衆多瞭解還只是止步於猜想和勘測,相信這一系列的謎團和疑雲將會在未來揭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