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劉強東還宣佈了一件大事:未來在京東員工數量減半,每天只需工作2-3小時,將全面實現「無人公司」,用AI技術顛覆傳統管理與服務方式。

這也意味着,交給AI和機器人後的京東,將有50%的員工會被淘汰!同時,在西班牙世界零售大會上,劉強東說了很多,核心就三句話:

未來京東,百分之百無人化運營,未來的京東將是一家自動化運營的公司;

充分利用AI技術可以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長,未來一天只要工作兩、三個小時;

十年內,京東員工將從現在的16萬減少了8萬。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在網易經濟學家年上也表示,利用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今後可能不是很重要的東西了,最後這點時間,趕緊利用起來,爲什麼?

“因爲機器人正在替代各種各樣的技能,未來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國家很可能沒有很多機會享受人口紅利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這也意味着未來勞動力的短缺將是一箇中長期現象,製造業自動化程度提高十分迫切。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製造業迅速進入機器人時代已大勢所趨

這無疑也讓製造業看到了減成本、增效益的新希望: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之時,正是機器人產業創造新的“人口紅利”的大好機會。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工業機器人。

一、減速器技術壁壘高,國內企業有望突破桎梏

從工業機器人的整體成本來看,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和難點集中於上游零部件市場,成本和利潤也都集中在這一領域,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統佔總成本的比例約70%。因此,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企業就佔領了產業高點,其議價權就相對更強。

控制器技術難度較低,國內外硬件差距小,伺服系統國內品牌也佔據有一定份額,相比之下減速器技術壁壘最高。減速器按結構可以分爲諧波齒輪、擺線針輪行星、RV、精密行星和濾波齒輪減速器等5種,其中RV減速器有逐漸取代諧波減速器成爲最主流減速器的趨勢。

減速機的發展是制約國內工業機器人大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我們從國內外機器人成本對比可以看出,同樣噸位級別的工業機器人,一臺165kg焊接機器人國外的總成本約爲16.86萬元,國內的成本高達29.9萬元。實際上本體方面製造成本差異不大,主要就來源於核心零部件,其中以減速機成本差異最大。

儘管目前國產工業機器人減速器研發困難重重,國內產品的性能與日本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整體產品的質量在逐步提高,目前國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開始積極佈局精密減速機業務。這些公司原有業務也基本上屬於精密儀器件領域,包括齒輪、數控機牀等,能夠發揮業務的協同性。

國產核心零部件的缺失會抬高國內工業機器人成本,產業長期以來通過壓縮本體利潤空間的方式,補貼了高昂的零部件進口成本。在外資品牌降價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壓制。隨着零部件企業由小批量生產向大批量供貨邁進,核心零部件的逐步國產化,配合批量化生產降低固定資產攤銷,本體廠商的成本有望壓縮,從而釋放利潤空間,這使得真正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在價格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利於國產品牌的崛起。產業的國產化浪潮需要穿透到底層的設備行業,這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二、盈利比較:減速器商和全產業鏈企業盈利能力較高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可以分爲上中下游,上游是關鍵零部件生產廠商,主要是減速器、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控制器由硬件設計、底層軟件技術和上層功能應用軟件組成,通過輸入程序對驅動系統和執行機構發出指令信號,並進行控制,相當於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座和執行機構,包括手臂、腕部等。

下游是系統集成商,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用途進行有針對性地系統集成和軟件二次開發,國內企業都集中在這個環節上。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只有通過系統集成之後,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產業,爲終端客戶所用。

總的來說,上游產業利潤最高,本體企業利潤微薄。在機器人作用中,控制器將信號傳遞至伺服驅動,伺服驅動控制電機轉動,電機通過減速機帶動執行機構運動以完成作用。核心零部件的性能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整體性能,因此,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具有技術含量高、利潤高、易形成壟斷的特點,是機器人制造中的核心部件,也是整個產業鏈中利潤最高的環節。

三、商業模式探討:拓展全產業鏈,大集成商向上滲透

工業機器人的商業模式可分爲5種:1)單一本體;2)系統集成;3)零部件+本體生產;4)本體生產+系統集成;5)全產業鏈。一個重要事實是,目前國內外較爲成功的企業都採用了“重要零部件生產+本體生產+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模式,或是正在向上下游逐步滲透,實現全產業鏈模式的轉型。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1)全產業鏈模式是當下工業機器人企業發展趨勢,也是當前具備較高盈利水平的商業模式。

2)單一本體廠商成長空間狹窄,擴展核心零部件是可發展之道。

3)單一系統集成模式適用於大廠商,且盈利能力可觀;小廠商單一發展系統集成業務,往往缺乏競爭優勢且難以擴大規模,其存續路徑有二:向上遊本體擴展或在細分領域做深做精實現標準化生產。

因此,綜合上面所提到的 機器人商業模式、盈利比較 等,我們的研究院挖掘出了 A股的三大機器人龍頭公司 ,由於合規原因,我們不能直接點出股票名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掃描最下方的二維碼領取股票名單。

本文系特約發佈,不代表鳳凰股票的觀點或立場,股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