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去有七佛共同以此偈作爲教導信衆做人的總則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偈爲諸佛所教導的做人的總則;是佛教真正的教義。

1.諸惡莫作:

諸惡莫作,是惡?惡者,五逆、十惡行。

五逆者:一者殺父,包括打罵、輕蔑父親;二者殺母,包括打罵、輕辱母親;三者殺阿羅漢,即出世間聖人,包括志求出世解脫的實踐者以及以各種善巧教義教導人們遠離罪惡者的世間聖賢;四者出佛身血,包括破壞佛像、塔寺,敗壞正法;五者破和合僧,即離間分裂和睦的共住僧團。

十惡行: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邪淫,四者惡口,五者兩舌,六者妄語,七者綺語,八者貪,九者嗔,十者癡。

2.衆善奉行:

善者,十善,在此可歸納爲五大方面。

一者孝敬父母、尊重生命、恩仁不殺。善心之人自然地對生命富有本能的呵護與同情心,雖然自他有別是人之常情,但能平等地尊重和對待一切有情生命、或能自他平等地對待同事同胞、做到不打罵、侮辱他人,尤其是父母,十恩尚且未報萬一,怎麼可以輕辱、嫌棄?

二者正潔不染、透析不癡。若遇外邪逆境,能保持正念、明智、潔身不染的,將對保持和改善社會風氣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三者節儉不盜、遠離貪婪。善行者是反對鋪張浪費、節儉勤勞、珍惜資源和自身福報的;同時,也是尊重他人財物的。不盜,即不給予不自取,心靈上不貪婪、不慳吝,行爲上不損公損他。

四者性和不欺,不嗔怒、不惡口、不搬弄是非、不狂妄、不說謊。即:性情調柔、誠實和善,不張口罵人、閉口惱怒,乃至不說對生活和工作不利的話語,這是提升人格品位內斂外顯的途徑。

五者志明不亂。即使不提倡胸懷大志,但遇到事情、處理事情理應主次、輕重、緩急分明,神智明辨,不受種種惑惱之所感動。

3.自淨其意:

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也是對家庭、社會盡心盡意之所在。

一者知恩報恩。恩者,包括父母恩、國土恩、師導恩以及親友同事恩。

二者遵守戒法。

自淨其意者,即時時以五戒十善,考量自己的言行,在意識上即祛惡從善,以爲治本清源。

三者承擔義務。善行者總是任勞任怨地承擔着維持家庭安定、和諧以及教育子女等後進晚學的義務,並能急人之所急,以對工作、事業、生活負責的精神、相互依靠和支持,尤其重視自己的善良承諾、並盡心盡力地去實行。

四者關愛環境。環境是健康生活的基礎和前提,自覺地關愛並保護好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公衆環境,也是對境修持的好機會,心淨則國土淨、土淨則意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