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況

小媛(化名),第一中學高中生,品學兼優,家庭和睦,父母情緒穩定,關係融洽。

父母做法:

●老公不善言辭,卻用行動無聲地影響引導着女兒。

●在女兒面前誇讚對方,讓她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愛。

●從小給女兒講故事,每週帶女兒去書店看書買書。

家教經驗: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和睦融洽的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讓孩子受益匪淺。

●要讓孩子獨自面對、獨立思考,她纔會走向成熟。

女兒小媛什麼時候成了大家口中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我也不知道。

其實在我眼裏,女兒就是一個性格恬靜、成績優異的普通高中生而已。她會經常抱着手機使勁兒刷微博,也會在寫作業時悄悄聽歌,甚至週日根本就不學習。

所以,要問教育她有什麼好經驗也談不上。

如果有,我想不外乎是:溫馨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要言傳身教等等。

當然,這也算不上什麼祕訣,這些道理大家都懂。

看書着魔

畢淑敏說,讓孩子喜歡上閱讀,是父母做的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非常注重對她閱讀習慣的培養,給她訂了各類嬰幼兒讀物。

婆婆帶女兒多一些,天天給她講故事。久而久之,女兒喜歡上了聽故事,每次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奶奶聽,特別專注。婆婆講多長時間,女兒就能聽多長時間,從不覺得煩,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着她。

最長的一次,婆婆從下午3點一直講到6點,自己差點崩潰,但女兒仍瞪大眼睛等着繼續聽。

從聽故事到自己讀書,閱讀成了女兒最大的愛好。以至於她什麼時候通過閱讀認識了大量的字,我竟然一點察覺都沒有。

有一天,我帶她到新華書店,她忽然指着一本《楊紅櫻童話》讓我買下來。

我抽出一看,比女兒的語文課本還厚,連一個拼音都沒有。我有些遲疑:“你能認識幾個字,這本書能看懂嗎?”

女兒自信滿滿地點頭稱:“我可以看。”

我不相信,順手翻開第一頁讓她讀。女兒拿起書,一會兒就把第一頁讀完了。那時,她剛上小學,讓我很是震驚。

後來,但凡休息,我就帶女兒去書店。每次她都習慣性地找上兩三本喜歡的書,坐在地上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絕不會到外面亂跑。

在書店看完書,女兒會要求買幾本一時半會兒看不完的書或者值得反覆看的書。慢慢地,我家的書多得書架都放不下,連地上也堆得到處都是。

有一次,女兒物理考得不太理想,我請了一位老師到家裏給她臨時補課。

得知女兒沒有預習,老師就讓她先把將要講的內容看一遍。

誰知剛過一會兒,女兒就看完了。老師愣住了,認爲她不可能那麼快看完,還有些生氣,就讓女兒把預習的內容講一下。女兒張口就來,條理清晰地複述了下來。

老師聽完一臉詫異,問我:“孩子是不是接受過記憶訓練?”

當然沒有。

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這樣變成了女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言傳身教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一些不經意的言行,就會在孩子心裏留下永久的烙印。

女兒上小學時的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看電影回到小區已經零點以後了。

老公開車在樓下繞了兩圈,終於發現有一輛車開走了。

女兒當時很瞌睡,希望她爸爸儘快把車停好回家睡覺。可是,過了好一會兒她發現,爸爸一直在慢慢擺車。

“爸爸,這麼大的車位,你咋還沒停進去?”女兒很奇怪。

老公告訴女兒:“咱家樓下的車位很緊張,爸爸把車往前邊靠一靠,後面就還能再停一輛小車。”

當時,我在車上打瞌睡,並不知道這個細節。後來,女兒寫了一篇作文,叫《半個車位》,我才知道,老公一個小小的爲他人着想的舉動,竟對女兒影響這麼大。

女兒在作文裏說,她很欽佩爸爸,覺得爸爸很偉大。

那個時候我漸漸明白,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們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爲。

我和老公都是內向、溫和的性格,我們偶爾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候,也能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從來沒有在女兒面前出現暴躁、吵鬧、冷戰的現象。

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當着女兒的面誇讚對方,讓女兒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愛。

尤其是老公,雖然不善言辭,但卻用行動無聲地影響着女兒。

在女兒的作文裏,老公的點滴行爲經常出現,比如“廚房裏一堆雜亂無章的食材,經過爸爸靈巧的雙手,一會兒就會變成一桌美味的飯菜。”“喫水果的時候,爸爸會切得整整齊齊,把所有的籽去掉,我喫的葡萄、橘子永遠都是沒有籽的。”

在女兒眼裏,爸爸顧家、細心,讓她感到溫暖,更心生敬佩。

女兒剛出生那幾年,我們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是一個很開明的長輩,我和婆婆關係非常好,有時聊知心話一聊一個通宵,朋友們得知後都覺得不可思議。

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女兒也養成了內秀、文靜的性格,從小知書達理,從未出現過出格、叛逆的行爲,讓我們很省心。

孩子做主

小時候,女兒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的事情都是我直接決定,有些甚至是強迫她的,比如上培訓班。

隨着她的長大,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這樣做是有問題的,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開始刻意地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她學會自己做主。

女兒上高一時,每門功課都分層,最高爲三層,成績突出的孩子大都報兩個以上的三層課程。以女兒當時的成績,報兩個三層是沒有問題的。但女兒跟我說:“我就報一個三層,其他都報二層。”

我不解。她說:“有些同學多報三層是爲了參加競賽,我不屬於競賽型的,就算上也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還會耗費很多精力,影響其它功課。”

我覺得她說得挺有道理,就沒有再幹涉她。

類似的事情很多,我都會先跟她討論。只要她說的在理,我就尊重她的決定。

女兒在一中讀初二後,很多家長都勸我把她送到烏魯木齊上高中。我的想法是,如果女兒願意去,我會大力支持她。可她一口回絕了我:“我不想去,不想這麼早離開家。”

“好,我尊重你的意見。”我知道,女兒有她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並沒有逼她。

從內心講,我對女兒到一中上高中是贊同的,因爲我認同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這對孩子以後很有幫助。

經過這麼多年在一中的學習和長期家庭環境的影響,女兒確實變得更自律了,學習、休閒都規劃得比想象中還好,她永遠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不該幹什麼事。

比如在手機的管理上,很多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但女兒在家時從來機不離手,她喜歡看熱點、刷微博,但臨近考試她會主動卸載那些應用軟件。

平時做功課,女兒也會邊寫作業邊聽歌、學歌,我從不制止她。

我知道,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各種困難、挑戰,只有讓她學着獨自面對、獨立思考、學會決斷,她纔會不斷走向成熟。

家教分析——

和睦的家庭

是關鍵因素

陳冰雲

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家庭教育工作室負責人、心理教師

我國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課外閱讀就是一根魔杖,而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透過小媛的家庭教育,給我們最大的啓發,莫過於家長十分注重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

當然,小媛這個家庭教育案例給我們帶來的啓發還有很多。

首先,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必備因素。

小媛媽媽與婆婆的關係融洽,在言語中也透露着對婆婆的親近、尊敬和感激。小媛的爸爸媽媽平時也很注意照顧孩子的感受,他們自身情緒穩定、相處和諧,雖然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這種時候都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孩子在溫暖、和諧、穩定的環境中成長,內心平靜,內在有安全感,就會進一步持續地向外探索、不斷發展完善自己。

其次,對好的行爲習慣的堅持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其實,我們大家都懂很多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道理,但在實踐中,總有太多的理由將其擱置或放棄。我聽過老師和家長都這樣感嘆過:“其實有些事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家長沒有堅持下來,放棄了。”

也許,這就是最難的地方。

爲人父母是一個挑戰,因爲我們不是天生就能承擔好父母的角色。每個孩子、每個家長都不會是完美的。

小媛自己也有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小媛媽媽在對小媛的教育方面也有着急、擔心和不知所措的時候。

因此,我們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犯錯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作爲父母,要不斷成爲更好的自己,要敢於直面問題和錯誤,不斷改進自己,不斷掌握愛孩子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需要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們一起學習和交流,不是爲了把孩子都培養成一樣模板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父母自己成爲更好的父母,從而幫助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

小媛(化名)媽媽 講述 首席記者田華英記錄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