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期末奇葩考題:請聊齋人物喫青菜還是烤腰子

這個寒假前的期末考,鄭州黃河科技學院大二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被一道分值爲40分的綜合運用題給難住了。

這道不拘一格的“燒腦題”包含了四個小問:結合本人姓名,論證《西遊記》是自己所寫;主持一個飯局,請《聊齋志異》中人物喫飯;杜麗娘遊園,幫杜麗娘發“朋友圈”;楊玉環、李香君任選其一,如果生活在今天,你認爲她適合什麼職業,並簡要說明原因。

看到第一問後,學生們先是一愣,最後在監考老師的提示下,答案變得五花八門。

在請聊齋人物喫飯這題中,吝嗇的請燕赤霞喫青菜,因爲他是道士喫素;貼心的請寧採臣喫烤腰子補補,因爲他跟女鬼在一起,陰盛陽衰;索取的請菊花精黃英喫飯教自己發家致富,請狐女嬰寧表演魔術逗大家開心;愛和事的請黑山老妖、小倩和寧採臣一起喫飯,希望勸說老妖成全年輕人的愛情。

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令命題教師張彩麗忍俊不禁,直呼,“學生們太可愛了。”

近年來國內衆多高校紛紛創新命題形式,“怎麼考”比“考什麼”變得更引人注目。

有的以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的形式考察學生的到課率。如2015年,南開大學法學院的一道“神考題”,要求考生辨認上課老師的照片,答對了不得分,答錯或不答的不及格。

更多高校的期末考題不再侷限於紙上談兵,把專業知識和特定的場景相連,讓考生產生代入感。2016年,湖南長沙某高校大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期末考題,讓考生試從量變與質變的視角,談談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今年,四川大學信息分析與決策技術課的期末考題爲,用概率計算你該考研、找工作,還是該創業。

有人讓學生評價自己。山西太原師範學院校公選課“旅行與人文攝影”課的教師宋繼東出的一道考題是:寫給老宋的一段話!

而每逢期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蘇德超佈置的考題總讓人意想不到。

今年他出的“哲學核心問題(形而上學)”期末試卷(開卷)有這樣一道題目,“22世紀,地球環境惡化,人類全部移居外星,上千年後,爲了緩解人類‘水土不服’的症候,你作爲一名歷史學家被派回地球取土壤,降落到地球時,你發現類人機器人社會還在有序運轉,你在它們的哲學雜誌上會看到什麼?”

這位把“冷門中的冷門”上成很多學生“選了四年都沒選上”的熱門課老師,希望創造或生活或想象的場景,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哲學的熱情。

談起創新初衷,《中國古代文學》任課教師張彩麗說,以往這門課的考試形式,不是讓學生寫一篇文章就是出一些詩詞背誦、名詞解釋一類的常規題,在學校不加派監考老師的情況下,自己一個人監考常常有學生抄手機,答案雷同的現象屢見不鮮。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在《紅樓夢》研究課上的“花式作業”給了她啓發。這份作業裏甚至包括了請“紅樓”人物喫飯、給金陵十二釵找對象等讓人耳目一新的內容……張彩麗說,這樣的考題既能張揚學生個性,也能考察其對古典名著的熟悉程度,“消化、吸收了才能創新”。

蘇德超的體會是,好的期末考題應既具專業性,又能激發學生答題的慾望,還能很好地區分學生,且不能太看重標準答案。在他看來,考題不專業,單純的譁衆取寵和讓學生感覺沒話說,寫一些自己並沒有真切感受和無法理解的東西,同樣有違教育的初衷。

“對我來說,考試是我的最後一課,當學生看到我試卷的時候,他會發現老師還有些話在上課的時候沒有講完,現在在試卷上講出來了。”蘇德超想傳達的教學理念是:回到生活,回到問題,回到文本。其設置的好課標準是:銳化感覺,激發想象,挑戰智商。

同濟大學法學專業大三學生陳慧同樣認爲考試是教學的延伸,不只是考題,教師平時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應與時俱進。“好的期末考題應以專業性爲前提,但又不僅僅拘泥於課本知識,要有時代性,既能考察出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讓學生做完題後獲得啓發。”

如今,隨着考題命題形式的新穎、多變,判卷標準問題也屢被提及。“畢竟是考試,總是要分出高下。”因此,蘇德超強調,在改卷這件事上,命題人必須要有明確公平的評分標準,太在意個人的主觀感受,就可能有失公允。

“考試的公平,並不取決於有沒有標準答案,而取決於是否用同一把尺子去量;考試的權威也不取決於有沒有標準答案,而取決於量尺的專業性。”每年改卷,蘇德超的做法是,先隨機抽出幾份卷子,給個分數試評,然後再將所有的試卷整體瀏覽一遍,最後再給出確定的分數。

本着對學生負責的原則,張彩麗花了整整一週時間閱卷,而同一門課往年的閱卷時間不過兩天。認真看過所有考生的答案後,她定了兩個判卷標準: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特徵是否藉助創意表現到位;語言的表述是否生動、嚴謹。

實際判卷的結果是,高分考生屈指可數,一些學生經檢驗對原著根本不熟悉。比如杜麗娘遊園這題,有考生描述杜麗娘遊園時的狀態用的詞是“高興”,這就與原著相悖了。

不斷創新的期末考題中,也有不少雜音。1月20日,廣西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期末考卷上,出現了多道諸如“你與異性有過性交往嗎?艾滋病好在什麼地方?”“你將來想要小孩子嗎?你想斷子絕孫嗎?你要不要借一個好的種?”等讓人大跌眼鏡的題目。

“考試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些考題和思政課根本毫無關係,完全背離了期末考試的目的。”看到這份考卷後,南昌大學大三學生胡奕昕直呼尺度太大,在她看來,這份帶有侮辱和窺私性質的期末考題已完全跑偏了。

陳慧也在微博上看到了這份試卷,讓她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份不堪入目、荒腔走板的卷子爲何會出現在學生的手中。在她的印象中,期末考卷都得經過學校嚴格的審查。她認爲,這份考卷的不嚴謹性及隱含的歧視思想可謂“有毒”,“創新不是隨心所欲,考題形式可以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內容絕不能‘歪樓’,必須符合專業的基本標準。”

“創新不是鼓勵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的。鼓勵的話容易讓教師走偏,不再是奔着跟教學配套的考試出題,而是奔着那個鼓勵。”蘇德超介紹,在武漢大學,任課教師在命題方面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但是學校對試卷也有十分嚴格的把關機制。正常情況下,需要經過任課教師、教研室主任和學院教學祕書的三重審查。

他同時指出,考題搞怪肯定不行,但判定一份試卷搞怪還是不搞怪,關鍵取決於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什麼?這位教師想考什麼?學生是否領會到了教師的意圖?只要上課是專業的,評分的標準是專業的,考卷內容跟上課的內容密切相關,就不存在標新立異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