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零零後》張同道和兒子實現了“和解”拍攝《零零後》張同道和兒子實現了“和解”

在成年人的印象中,童年應該是天真無邪。而在2018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播放的《零零後》紀錄片中,片中矛盾、激烈的場景,打破了成年人對童年的美好想像。

“我們經常會對生活有一些美好的誤解,其實童年也有很多問題。只是我們作爲成年人,帶着懷舊的眼光去看待童年,就會覺得很美好。”該片導演張同道這樣說。

12年前,張同道選擇北京昌平區一所幼兒園裏一羣“00後”孩子爲拍攝對象,記錄現在還一直在持續。鏡頭下,孩子們從幼兒園升到小學、中學。這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電影,放映後引起社會關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7分,被觀衆評爲“一部有溫度的、值得天下父母都去看”的紀錄片。

孩子的世界,家長們真的懂嗎?張同道以他的經歷和作品告訴我們:“不一定!”

兒童稚氣天真的背後是複雜的情感

《零零後》拍攝對象,其實就是張同道導演的《小人國》中的孩子們。不同的是孩子們長大升入小學,片中池亦洋已升到四年級,最小的錫坤也上了一年級。從芭學園(幼兒園)共同的起點出發,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開始了分岔:有的進入公立小學,行走在學習成績與素質培養的鋼絲繩上;有的進入私立學校;有的進入家庭學校;有的已經全家移民,直接接受國外教育。

《零零後》中的拍攝對象,整體家庭條件很好。但這些物質條件並不能保證生活處處都是順心。片中有兩個孩子的生活就遭遇了非常大的打擊。

在幼兒園那部電影《小人國》中,池亦洋威風凜凜,是個孩子王。但一進小學,池亦洋就遭受了猛烈打擊———考覈方式變了。“在幼兒園的考覈指標、教學方式到了小學都變了,小學考覈學習成績,池亦洋個子大,學習不成,不會考試,很快成爲班裏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在老師的眼裏,他就是個學渣。”

整個小學時期,池亦洋喪失了生活的目標,一個孩子王變成了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天天被老師批評。“我也不認爲那個老師不好,老師也是很關心他的,很愛他的,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評價標準,學習成績不好就是要批評你,而這個孩子就喪失信心了。”直到他遇見了橄欖球,一下愛上了這個運動,從開始打橄欖球,他的自信回來了。

張同道表示,《零零後》不是一個百科全書,“就從這個10年的變化中去看成長,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從中受到啓發。”

叛逆有如跳牆 開扇門孩子就不會跳牆了

說起拍攝《零零後》的初衷,張同道坦言,開始主要是想拍自己的孩子。

在拍《零零後》之前,張同道在兒子眼裏是個專制的父親。他有着所有家長都有的通病,也有着和他們一樣的口頭禪“我是爲你好”。“小孩3歲之前,就像一隻小動物,3歲後社會性比較強,開始有了喜怒哀樂,小時候哭,情緒不重要,主要是肚子飢飽;3歲以後哭,情緒很重要。”

拍攝《零零後》,第一個受益者是張同道和自己的孩子。“我兒子今年16,馬上就17歲了,假如有一個兒子在這個年紀,很多家庭都處理不好和兒子的關係,但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兒子和我關係很好,他幾乎從來沒有叛逆。”張同道舉例,叛逆有如跳牆,跳牆在於你給了他一堵牆,如果開門就是路,那他還會跳牆嗎?事實上,他任何事情都會和兒子商量,雖然兒子沒到18歲,他會給意見,最終的決定是兒子做的,“18歲後我的意見會越來越少,以後就是一個建議,採納不採納在你自己。”兒子也很懂事,時常叮囑他注意飲食,生日時即使不在身邊,也會發信息祝福。

通過拍攝這部紀錄片,張同道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改變。他這次特別強調孩子D N A的問題,D N A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極其重要。“我們最大的誤區是我們希望把所有的孩子都培養成同一個孩子,學習好,聽話,長得高,但是孩子基因不一樣,每個都有它自己的秉性,教育孩子,要研究觀察瞭解他的D N A,你讓一個慢性的孩子變成一個急性的孩子,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尊重他的D N A。”

張同道拍紀錄電影《小人國》時,對自由教育非常推崇,提倡放養式、自由的教育,充分給孩子空間,但是紀錄電影《零零後》拍完,他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一個適合的教育。因爲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是那麼大。”

張同道

生於1965年,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紀錄片中心主任,著名紀錄片學者和製作人。從2006年開始,張同道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目前已經出了紀錄片電影《小人國》、央視系列5集《零零後》,另外還有一部《零零後》紀錄片電影在製作。

對話

我們拍的這羣孩子,

他們的父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一代

南都:其實每一代都會引起討論,比起80後、90後,千禧一代有什麼不同?

張同道:早的一代父母,其實沒有能力給孩子選擇教育,因爲你的基本生活都沒有解決。

而我們拍的這羣孩子,父母基本以70後爲主,這些人都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爲生活條件達到中等水平一批人,願意爲孩子付出,能選擇教育。過去沒有選擇,這個時候,你就知道爲什麼教育能夠成爲問題?此前,教育不是問題,因爲大家沒有選擇。

南都:00後即將步入成年,走向社會,大家對你這個片子的關注是不是也在於這個節點?

張同道:是個節點,從成長來講,00後即將步入社會,但是我看到的還不僅僅如此。爲什麼我說00後,其實00後這個詞,後來如此廣泛的被討論,我想我的片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2年以後,WTO讓整個社會心跳加速,外貿加工廠來了,大量的外貿訂單,如廣東東莞各種人口流動起來。00後就是這批孩子,可以出國遊,有了私家車,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了,互聯網大規模興起,出行方式的變化,房子開始變大了,這些都在改變這代人,重新塑造他們的風貌,國際旅行多了,孩子視野開闊了。

南都: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爲千禧一代擁有了較好的條件,社會對他們抱有更高的期待,也導致了焦慮變多,迫切想要看到這一代真實的樣子?

張同道:是的。由於這批父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一代,他也希望能夠通過教育讓下一代有個更好的前程,這是不是有個非常合理的邏輯關係?他是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他就格外關注孩子的教育。由於他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他就會更關注孩子們選擇什麼樣的教育。很多人批評我,爲什麼不拍農村,農村家長目前還沒有這個選擇能力。很多人還是有沒有學上的問題,而不是上什麼學的問題,我要是拍農村,可能就拍成背起爸爸去上學了。

南都: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嗎?

張同道:我有什麼不能接受的,我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從來不期待自己能培養出一個天才。

南都:你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各方面沒有要求嗎?

張同道:不,我很關心,我希望他成績儘量好,我希望他上一個好大學,我跟所有的父母的期望是一樣的,但是我也能接受他上一個一般的大學,我也接受他這門功課成績不好。我兒子目前正處在非常痛苦的階段,他正在準備SA T,他數學接近滿分,但是英文不好,我從來沒有因爲這個事情批評過他。我們每次探討的是現在問題出在哪,怎麼去改進這件事,這個方法是不是有效,如果無效,該怎麼辦,是不是要換一個方法。我從來不說你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那是人家的孩子,我覺得中國父母在這方面確實需要自己照一照鏡子。

南都:你認爲什麼是好的教育紀錄片?

張同道:其實所有的紀錄片都是一樣的,好的標準只有兩點:第一好看,好的片子一定要好看,讓人看起來像喫鹽巴一樣,那這種片子肯定不好看。第二,有營養,有的東西好喫,但是沒營養,甚至還有毒。就好像我們喫的垃圾食品,喫下去,口腔有快感,但喫下去,其實是在害你,一部好的電影有觀看的快感,然後還有營養,說成食物,那就是好喫還有營養。

南都:接下來還會繼續拍嗎?

張同道:我也不敢保證,接下來還能不能繼續拍十年,當初我拍的時候也沒想到能拍這麼長的時間,我只是第一部拍完了,反響還不錯。結果到了20 11年的時候,錫坤要上小學了,我突然覺得,我再不拍,我就錯過了。就找了點錢,把小學時代拍了,也沒想到將來還能拍。結果小學時代播出之後,反響也還不錯,紀錄頻道創立了,比過去的錢多點兒,平臺大點兒,所以當我想拍00後的時候,央視很支持,這是我獲得過的最大的投資,結果沒想到這個出來之後,反響還這麼強烈,所以現在我決定還要幹。當我決定搞電影的時候,嗶哩嗶哩參與進來了,大家都很認可這個題目,事實上,還有想投資的,我現在已經不要了。

採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衛志凌 攝影:南都記者 張靜(劇照據資料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