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红条茶和红碎茶两种。

红条茶

红条茶在制作时一般发酵较充分,滋味醇厚带甜。红条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两种。

小种红茶是全世界红茶的始祖,发源于今福建武夷山茶区,自出现之日起就已蜚声中外。小种红茶红汤红叶,并且因为是使用松柴燃烧产生的熏烟熔干的,茶叶吸引了大量的松烟而形成了特有的松烟香。主要包括正山小种和烟小种。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 WUYI BOHEA,其中WUYI 是武夷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

烟小种,顾名思义就是区别于正山小种,用小叶种制作的红茶。条索近似正山小种,身骨稍轻而短钝,带松烟香,汤色稍浅,滋味醇和,叶底略带古铜色。

正山小种红茶为东方口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桂圆汤香味(假正山小种在前两泡有桂圆味,但后冲泡就成工夫红茶味,且及冲泡的汤色比正山小种红茶更浓红);而烟小种红茶(LAPSANG)为西方口味,国内市场较少;他具有明显的松烟香,口味重,如使用清饮法就如喝中药一般。但如加入牛奶,利用牛奶遇热水变腥的特点中和LAPSANG浓重的松烟香,再加入方糖,其汤色与滋味就如咖啡,所以有中式咖啡的美誉。

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出现之后才有的,它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茶叶,因制作过程十分精细、颇费工夫而得名。按产地的不同有“祁红”、“滇红”、“宁红”、“宜红”、“闽红”、“湖红”等不同的花色,品质各具特色。最为著名的当数安徽祁门所产的“祁红”和云南省所产的“滇红”。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是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

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其色泽乌黑、光润,有独特的蜜糖似的香气,被称为“祁门香”而享誉国际市场,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滇红由汉族茶农创制于民国年间。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类11个花色。

滇红的外形各有特定规格,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加牛奶仍有较强茶味,呈棕色、粉红或姜黄鲜亮,以浓、强、鲜为其特色。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红碎茶

红碎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目前占世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有百余年的产制历史。

红碎茶是鲜茶叶经过萎凋和揉捻后,切碎为颗粒型的碎片,然后再经过发酵和干燥制作而成的。

其特点是在冲包时茶汁浸出快,浸出量大,因此,适合于一次性快速冲泡,并且可以加糖或牛奶同饮。

红碎茶按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 类。非传统制法又分为洛托凡(Rotorvane)制法、C. T.C制法、莱格制法和L.T.P制法几种。在这里,茶韵君就不按制法来一一介绍了,仅简单介绍两种最为出名的红碎茶。

滇红碎茶:滇红制作系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再加工制成滇红工夫茶,又经揉切制成滇红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长期以来,均以手工操作。

南川红碎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三叶的二三级鲜叶为主要原料,其中一芽二叶鲜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单片叶不得超过20%。

加工工艺:鲜叶萎凋-揉捻-揉切-抖筛(筛面反复揉切、筛分)-发酵-干燥。

南川红碎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乌润;内质香气香高持久,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而明亮,叶底红亮嫩匀。

本文参考自《中国茶叶》一书,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