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曹操墓”的發現,再次勾起人們對曹操這位三國英雄的追憶。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譭譽各半,與他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很高,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爲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唐代以前,幾乎所有人都推崇他,因爲當時人們認爲以有德之人替代腐朽王朝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宋代以後,兵變上臺的趙匡胤爲了統治的穩固,倡導正統思想,開始貶低曹操。批評曹操的言語出來了: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害民,毒施人鬼。還有的抨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篡漢之心。元代以後,社會上對正統的思想逐漸淡泊,沒人再提篡漢一說。

無論如何,提筆會寫詩,上馬能打仗,曹操這種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易中天就稱他爲“可愛的奸雄”。曹操的文治武功爲人所熟知,但生活中的曹操又是何許人?拂去歲月的塵埃,安陽墓的發現再次撩開他神祕的面紗,展現出他蓋世奇才的另一面。

嗜色如命

曹操是英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安陽曹操墓中同時出土有兩具女性屍骨,雖然目前尚不確定是否系曹操原配卞夫人或其他姬妾,但光是男女同葬一點,卻也可窺曹操的“好色”一斑。

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生有子嗣的后妃達14人之多。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曹操好色,它只能算作古代多妻制度下的一般情況。

曹操年輕時,在男女之事上頗爲荒唐。《世說新語·假譎》記載曹操早年劫色的故事。有一年,曹操與袁紹聽說某大戶人家娶親,新娘頗有姿色,便商定劫持新娘。天黑之時,兩人溜至後花園,大喊“有賊”,調虎離山。當衆人離開去捉拿賊人的時候,袁紹在門口接應,曹操衝進新房,持刀劫走新娘。不想新娘呼救,其家人尾追而來。驚恐的袁紹摔倒在路邊的荊棘叢中。眼見追者將至,曹操丟下新娘,助袁紹倉皇逃跑,這一次劫色未遂。

曹操年輕時好色,年長更是變本加厲。曹操迎漢帝都許後,風聞以前的老上級大將軍何進的兒媳貌美如花,不禁色心大動,將其據爲己有。這便是曹操後來的尹夫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好色,也惠及曹丕、曹植兩兄弟。曹植曾爲袁紹的兒媳甄夫人作《洛神賦》,把這位美人比喻成“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文弱的曹植也許只滿足於“精神戀愛”,但曹丕就不一樣了,他對甄氏早就傾心,在曹操攻破鄴城時捷足先登,將甄氏迎娶入門。

關於這段故事,《世說新語·惑溺》有過記載,曹操率軍攻破鄴城時令左右速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找來,左右回答:“曹丕已經去了。”曹操馬上改口:“今年破賊,正好賞給他做奴。”當着衆人的面,曹操當然不好意思承認與自己的兒子爭女人,“送兒作奴”是個很好的給自己臺階下的藉口。

更有人大膽推測,赤壁之戰,也是曹操爲美色而發。東吳有絕色大喬、小喬,曹操垂涎不已,於是揮師百萬,欲奪得雙嬌還。不想“東風不與曹公便,銅雀無法鎖二喬”。曹操對女色是否狂熱到大動干戈的地步,也許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曹操嗜色如命,也頗多情。曹操原配丁夫人被休,二夫人卞氏原爲歌姬,曹操尚未入仕之際,於春樓見其顏色不俗,便娶之爲妻。卞夫人生下曹丕、曹彰、曹植兄弟,一直在幕後爲曹操操持,曹操做了爲魏王后,感念卞夫人功德,將她立爲王后。曹操不離不棄,破格“立賤”,封其爲後,足見其用情之堅。

曹操的禮法觀念很淡薄,大約他把男女的好合看作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並不追求什麼“婦德”,同樣,他也並不要求人家爲他守節。曹操這樣想,其他人卻未必如此,張繡的降而復叛就是典型的例子。建安二年(197年)春正月,曹操討伐南陽軍閥張繡,對於這段歷史,《三國志》的記錄是:“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爲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中國官方史書多遵循“爲尊者諱”的原則,張繡當時爲何反悔復叛,《三國志》語焉不詳,但民間傳聞的版本是:曹操強求張繡叔父張濟之妻,激起了張繡的叛變之心。這一戰,長子曹昂被殺,猛將典韋爲護主也以身殉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重病臥牀,自知時日不多,頒佈《遺令》。其語云:“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以遺令的方式囑咐讓妻妾仍住在銅雀臺不至被趕走。他還擔心她們以後日子艱難,勸她們學會做鞋子,賣了做生活費。悲憫之情,令人唏噓。

盜墓祖師爺

歷史上的曹操,可以說就是盜墓祖師爺。沒想到一千年河東一千年河西,發掘出來的“曹操墓”,有被盜掘過的痕跡,真是捉雀的被雀啄,挖墳祖師爺的墳也被挖,曹操遭遇了“職業悲劇”。爲此,民間戲稱,“出來摸,遲早是要還的”!

之所以把曹操的盜墓行徑用“摸”字代替,是因爲曹操曾經以軍隊的名義組織盜墓,且將領頭的冠之以“摸金校尉”的官職。

據歷史記載,曹操打天下之初,爲了籌集軍餉,曾打過盜墓的主意。爲保證盜墓有組織、有效率、保收成,曹操別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由多人負責,專門研究、執行盜墓,基本是仗打到哪墓就盜到哪,哪座古墓陪葬多盜哪座。

“揭發”曹操盜墓行徑的,是後來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陳琳。建安五年(200年),陳琳在《爲袁紹檄豫州》檄文中聲討曹操:“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檄文中,曹操所盜的就是著名的芒碭山王墓,這裏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數萬斤。”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三年,可見盜墓收入之豐。

歷代王侯將相盜墓者不在少數,如西楚霸王項羽、漢代廣川王劉去疾等,但設專職掘墓淘金而且有文獻記載的,最早應該是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盜墓祖師爺。

或許是生前盜墓留下了陰暗心理,曹操對身後事提出了薄葬、祕葬的要求。據他親筆所寫的《終令》記載,曹操在遺囑中表示,要葬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

號召節儉倡導薄葬

曹操是否挖別人墓太多而倡導薄葬沒有定論,但曹墓薄葬和曹操提倡節儉有很大關係。

曹操一生主張節儉,反對奢侈。《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喜歡節儉,不好華麗。後宮不穿錦繡,衛士只穿一雙鞋,帷帳屏風壞了則修補,被褥只是取暖用,一點紋飾都沒有。《傅子》也說曹操的女兒嫁人,從婢不過十人。

曹操的《內誡令》,也真實記載了他反對奢侈靡費,提倡儉樸節約的不懈努力。其大意是:我不喜歡裝飾美麗的箱子,所用的是摻雜新皮製成的皮箱。遇到亂世沒有皮箱,就用竹子做成方箱,用絲帛罩在外面,粗布做裏,這就是我平時所用的。王宮內婦人當時曾經置辦箱子,已經弄壞……我的衣服棉被都已經使用十年了,年年把它拆洗縫補一下罷了。崇尚勤儉的至真性情躍然紙上。

曹操的節儉也的確影響到他對後事的態度。他認爲世俗喪葬之俗“繁而無益”,所以在生前便預備了四季送終的衣服,盛放在四個箱子裏,分別寫了春夏秋冬四字以示區別,並遺言“有不違,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他病逝於洛陽,死後穿的就是冬季平時所穿的衣服。

後來曹植爲其父寫下了《誄文》,說到曹操親自選定了入殮的服飾,就是平常穿的衣服;他也沒有將璽印帶入墓葬,還規定僅用尋常的大麻繩擔負棺木。曹植還追憶其父崇尚古樸,提倡敦儉,一生不以珠玉爲好;在他的影響下,士民都以純樸爲榮。這些都是說明曹操號召節儉的直接證據。

曹操的《遺令》也諄諄告誡他的臣子:“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便除服。……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他甚至還要求文武百官弔唁時哭上十五聲即可,安葬以後,便脫掉孝服;那些駐守各地的將士,都不要離開駐地;官吏們要各守其職。

曹操的薄葬做法,在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當政時得到了有效傳承。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寫下《終制》,對自己的後事有詳細交代。其中說:我的壽陵要因山而成體,不要植樹,不建立寢殿,不造陵園,不修神道。墓地不要填塞葦炭之灰,不要斂藏金屬器皿,隨葬用品一概用瓦器。內棺油漆只刷三遍,含在口中的東西不要使用珠玉,不要放置珠襦玉匣。

曹氏父子提倡節儉和薄葬,並在某些地方謹小慎微,有着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們對奢侈、腐敗的危害認識很深。史料說曹操“明古學”,少時因熟讀《說苑·反質篇》“舜漆食器,畔者十國”。即堯爲天子,用土碗喫飯、用土瓶飲水,天下臣服。舜即位後,刻木爲食器,塗以黑漆,結果有十三國的諸侯背叛了他,奢侈會導致亡國的道理。其二,是他們認爲天下初定,社會生產遭受到空前破壞,物資嚴重匱乏、短缺。加之孫權、劉備兩股勢力沒有消滅,還要打仗。出於軍國物資的需要,全國軍民都必需歷行節約,不能奢侈浪費。

有研究者大膽推斷,如果曹魏政權維持足夠長,薄葬之風也許會成爲傳統,施及後世,甚至有可能改變古代中國的厚葬陋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