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危急之秋总有人站出来背黑锅。中国历史上背黑锅最多的人,李鸿章算一个。

清朝末年的李鸿章,奉命签署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定越南条约》等 30 余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生前身负“投降派”、“卖国贼”的骂名,葬后遗体被挖出游街,尸骨无存。

难道权倾朝野,签署条约之时,智慧超人的李鸿章就没有想过以后要面对悲惨后果吗?

中国近代第1 支海军,第 1 批留学生,第 1 个煤矿,第 1 个驻外使领馆,

第 1 条铁路,第 1 份电报等,皆因他促成,然而这一切又因洋务运动失败而功绩全无,反而落下百年骂名。

背黑锅专业户——忍辱大师李鸿章历史功过评

李鸿章,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 40 年,权倾天下,也谤满天下。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上海有一支外国雇佣军,号称“常胜军”。这支军队以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来福枪和榴弹炮为主要装备, 屡考察了这支军队之后赞叹道:“洋兵数千,强炮齐发。所当则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但是李鸿章内心还是对于让洋人来保卫朝廷感到羞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需要自强,他决意维护自己军队的地位和尊严。于是李鸿章精选优秀军官担任最合适的职务,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 坚持新法训练,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1862 年 6 月,李鸿章只有 1 支洋枪队,有 100 多支来福枪,但是一年后就发展到有 1 万支以上来福枪和数百门使用 26 磅炮弹的大炮。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李鸿章一手组建的淮军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有力钳制了太平军的许多精锐部队, 对清政府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在李鸿章的军队指日可攻克太平天国首都之时,他却成人之美,让曾国藩兄弟攻占金陵,成就剿灭太平军第一功。攻下金陵后,李鸿章拜会曾国藩,曾国藩亲自出城迎接,李鸿章见到上司滚鞍下马,要行参见大礼,曾国藩连忙上前挽起并道谢:“我们兄弟的薄面全靠你保全的。”因为曾国藩对李鸿章有提携之恩,李鸿章以此报恩被世人传为千古佳话。

背黑锅专业户——忍辱大师李鸿章历史功过评

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这样的丰功伟绩,李鸿章一直颇为自得。据说

1888 年他游历欧洲,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曾滔滔不绝地谈及自己平定国内太平军叛乱的辉煌事迹。俾斯麦听了半天,最后只冷冷地回了一句: “我们德意志人从不以屠杀同胞为荣!”由此可见,当时世界超级大国德国对于来自东方的弱国大使并不待见。

1896 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他的印象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 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俄国人显然也看不起弱国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二人分别是中日两国“总理”级官员。甲午战争前, 两人尚可平起平坐,可到了签订《马关条约》时,前者在后者面前只能说“是”。李鸿章为了让国家少赔些钱,确保国家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尊严,对伊藤博文说出“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

其子不死何待”这样苦苦哀求的话。在《马关条约》签订前,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揶揄道:“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 “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沉思片刻后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 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李鸿章、曾国藩等在国内是一流的官员素质水平,然而一旦与国外官员相较,就立刻失去了“优越性”,以至后人及洋人屡屡质疑他们的能力。其实对那段历史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他们挽救国家努力的失败非战之罪,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积重难返,独木难支;另一方面就是天运所在,个人才华无法施展。

维新派创始人梁启超曾经评价李鸿章:“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 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

谭嗣同曾评价李鸿章说:当时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合肥即李鸿章)。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谭嗣同与李鸿章生活在同一时代,又是颇有见识懂得维新的人,并且不是李鸿章的部下,而这些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触,值得后人重视。

李鸿章在日本进行马关谈判时,日本人强硬地开出议和价码,并拒绝任何让步,无数次谈判没有任何结果。此时,兵临城下的日军随时将进犯京城,面对日方的最后通牒,愤懑中的李鸿章绝望地准备签字了。恰在此时,李鸿章在日本街头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抢,正中面颊血流如注。李鸿章被送到医院急救,不顾还没有脱离危险,他下手术台就上了谈判桌。李鸿章如此举措,令日本谈判代表深感震撼,都无法再以强硬的口气进行通牒,日本朝野也对李鸿章普遍产生同情心。李鸿章在谈判桌上, 还不停地晃着缠着留存血迹纱巾的头,进行悲情公关,使得原本拒绝让步的日本最终同意,大清的国家战争赔偿由三万万两百银变成两万万两,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甚至最终让日本人放弃辽东半岛。李鸿章签约《马关条约》后,发誓永远再不踏上日本国土。

背黑锅专业户——忍辱大师李鸿章历史功过评


《辛丑和约》是李鸿章签署的又一个因为丧权辱国而臭名昭著的条约,而《辛丑和约》实际上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投降议定书。李鸿章只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私自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正是签订了该和约,清廷才得以再次“复国”。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清廷实力不济又一直苦思无策, 后来发现西方人忌惮民意,畏惧中国老百姓,于是就选择使用义和团以民间暴力的方式去对待洋人,这次由清廷发动的群众战争最终引火烧身, 反差点被八国联军亡国。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当时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的,表现出他的睿智和远见。

李鸿章认为,在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外交上只能采取与外国和好的方针,遵守已定条约,竭力避免发生冲突。“中外交涉事件, 惟有谨守约章”,重视契约的列强才无隙可乘,方可争取时间变法自强。李鸿章深切体会到一个弱国外交家的艰难,颇有感触地说:“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处友,彼此皆有相当资格,我要联络他, 他亦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己一无地步,专欲仰仗他人帮忙, 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当然,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无论怎样努力,不管采取多少纵横捭阖、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呕心沥血、机关算尽、忍辱负重都难以改变晚清的烂局。

李鸿章个人才干及睿智开明的名声播于海外,访问美国期间,有美国记者问他是否可以将美国报纸介绍到中国,他说:我们的报纸不像你们的报纸敢讲真话,正是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

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末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由此可见李鸿章对于言论自由还是很认可的。李鸿章作为北洋时期最早的领袖,他很多开明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日后的北洋精英们,对北洋时期的社会思潮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出身于官宦世家,世受皇恩。从小受到“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种中国传统教育,这是那个时代人共有的一个特点。中国自古认为国家的忠臣的标准就是“忠君爱国”,他们要在忠君的前提下爱国爱民。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是他“忠君”的表现,而后来在“洋务运动”中, 国家自强方面不遗余力地努力则是他“爱国”的表现。李鸿章知道国家的腐朽和落后,但他无法做到推翻它,而是希望依靠一己之力去改变它, 这是李鸿章的悲哀,也是他的悲壮所在。

李鸿章晚年对自己总结写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罢,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 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是其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内心真实写照。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曾说他是以一人之力和日本全国作战。其实, 岂止甲午战争,岂止日本,他的一生都是在以一己之力和一个强大无比的对手打一场注定打不赢的战争。

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认为,无论李鸿章,还是所谓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也都想复兴国家振兴中华,绝对都不想卖国也并没有造成卖国的事实,至今也找不出哪一块国土是他们出卖的。

事实上,在李鸿章死了,袁世凯也死了之后,中国国运似乎更加不行了,从此陷入空前大混乱,到处封建割据,一直遭受日本欺凌,直至大半国土沦丧,几乎亡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