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离骚》里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求索的,就是某一个答案。我们穷尽一生的追求,也是为了一个答案,一个可以令我们心安理得、功成名就的答案,一个可以让我们远离罪恶、平安幸福的答案。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诸多答案,我们得到了几个正解?

所以我说,相对于也许一直没有答案的苦苦求索,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人生最简单的问题,比如学生时代的考题。那一个接一个的考场、一张接一张的试卷,让学子曾经满怀希望、也曾经满怀恐惧。但那仍然是最简单的问题。答错一道题,也许扣几分,但不至于要命;而告别学校之后的人生,一步之遥、一念之差,结果就会判若云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流芳千古有人遗臭万年;有人一骑绝尘,有的人平庸一生,有人则追悔莫及。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人生最简单的问题 也说阅读题原作者仅得6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中,越国范蠡面对倾国倾城的恋人西施,却出卖了爱情,将她拱手相让给越王勾践,建议勾践施用美人计麻痹吴王夫差,使勾践得以卧薪尝胆、重振家国;而明朝重臣吴三桂因为美若天仙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刘忠敏霸占,“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开城门引清军入关,开启了中华民族被异族统治的又一段历史。相似的情景,孰对孰错?

而普通人的茫茫人生中,也有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需要自己摸爬滚打、上下求索,需要自己独立的视角和独立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但不尽人意的是,我们的学校偏爱于“标准答案”的简单思维。否则,何来苏州高二阅读题原文作者的解答也只得了20分总分中的区区6分之说?

自然科学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标准答案,但也不尽然,否则也不会有“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种富有争议的感慨。而人文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对同一个事件和现象,对于同一段描述和文字,世人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然后得出的感悟和结论也是五花八门。有人也许要问,那不成了瞎子摸象了吗?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人生最简单的问题 也说阅读题原作者仅得6分

答案在哪里

比如一夜刷频的“王思聪微博之夜嚼口香糖”,有人说他没教养、没礼貌,有人则说旁人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还有的归咎于众人在羡慕嫉妒恨之后的酸味。再有“朱丹回应丈夫被称渣男”一事,有人理解为妻子尽力维护丈夫面子的大度和宽容,有人理解为女性的懦弱和愚昧,有人则认为是纯粹的危机公关。这些互不相干甚至互相矛盾的答案,哪一个才是标准答案?

其实,我认为这些答案都不是标准的答案,但它们都有道理,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结果。有人看到了大象的鼻子、有人看到了大象的大腿,有人则看到了大象的尾巴。我们只有把这些互不相干、五花八门的答案拼凑在一起,才是完美的解答。

带着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回到本文的题目。如果我们一直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子失去了个性和独立的思维,让他们只会解答自带标准答案的最简单的问题,那么就与教育的初衷有违。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人生最简单的问题 也说阅读题原作者仅得6分

You are wrong?

我们不应该苛求自己和别人找到完美的答案,因为我们并不是神。所以,我们在意的,应该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然后我们一起完成这个复杂的拼图,一起画完大象栩栩如生的全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