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翅虫皮炎常发生于皮肤裸露部位,面部、颈部、胸、背、四肢都可以是它的重点“攻击”目标,皮疹多于接触毒液2-4小时后出现,表现为点状、条索状的水肿性红斑,痒,逐渐有灼热疼痛感,约12小时后,红斑上会逐步“进化”出密集排列的水疱,多为透明的薄疱,有的还会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夏秋季节,人们皮肤裸露部位增加,毒隐翅虫落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的异样感,容易让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无意地拍打或揉搓,导致毒液溢出,沾染皮肤和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被毒液沾染的手再去抚摸其他部位的皮肤,就会造成多处皮肤损害。

天气逐渐炎热了,屋里户外的小虫子也“活跃”了起来,尤其是住在“绿化太好”的小区居民们,明显感觉到身边虫族的“崛起”。普通人对虫子没太多概念,除了蚊子苍蝇,很多小虫子也叫不出名来,但可别小看这些小虫虫,长得貌不惊人,实则毒液加身,这些天,杭州市民王女士就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前几天,王女士早上起床时,发现腿部出现了块红斑,上面还有微小水疱,当时她没当回事,穿上衣服就上班去了,但是没过多久,在腿与裤子的摩擦下,腿上的红斑逐渐变大,水疱也越来越多,而且又红又肿又痛,影响到了日常生活。这下王女士不放心了,跑到了浙二皮肤科就诊。

医生一看到皮疹,就知道这块红斑并不简单,在询问王女士的外出经历后,谜题解开了:

这块皮疹很有可能是王女士前一天去公园逛时,被一种其貌不扬的小虫子给“欺负”了!

这种虫子

就是下面这个小家伙:

毒隐翅虫

入夏了 这种毒虫又“燥”起来了 落身上可千万别拍 正确处理方式就一个字

它引发的皮炎也叫:

隐翅虫皮炎

但王女士仍然觉得疑惑:自己并没觉得有被虫子叮咬过啊?!

为什么没有感到叮咬,仍会出现皮炎呢?

其实,隐翅虫皮炎是由于毒隐翅虫体内的毒素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引起的。

这种毒素是一种强酸物质,存在于虫体各段,并可通过尾部的分泌腺分泌。毒隐翅虫爬行时,尾部上翘,末端常有一小滴透亮的液体,即为分泌的毒素。

夏秋季节,人们皮肤裸露部位增加,毒隐翅虫落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的异样感,容易让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无意地拍打或揉搓,导致毒液溢出,沾染皮肤和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被毒液沾染的手再去抚摸其他部位的皮肤,就会造成多处皮肤损害。

不少被毒隐翅虫“临幸”过的人在当时是不自知的,直到皮肤出现损害才察觉,所以隐翅虫因其“杀人”于无形,在虫类江湖上又得了个颇具高手意味的封号:影子虫。

影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居于潮湿的草地、稻田、菜园或腐木、石下等阴暗处,夜晚就出来活动,有趋光性。

它尤其喜欢闷热潮湿的天气,多在每年的6-9月活动,因此,夏秋季节也是隐翅虫皮炎的高发期。

虫儿落身上可千万别拍

正确处理方式就一个字:

吹!

那么,隐翅虫的毒液是怎么感染到人的?

1.直接感染

虫子在皮肤上遛遛,顺便留点毒液“到此一游”,中招!

虫子在皮肤上遛遛,被发现后手贱一拍,虫子“死状惨烈”,毒液四溅,中招!

2.间接感染

被毒液沾染的手又到处摸摸、挠挠,其他皮肤,中招!

3.“莫名其妙”感染

虫子躲在衣服、毛巾里“纳凉”,被人惨烈揉碎,毒液沾染到衣服、毛巾上,再次接触人体皮肤,中招!

说到隐翅虫的毒液感染,大人小孩都会受到侵害,但总体上男的比女的多,特别是夜间在强光源下作业的人员,因为隐翅虫的趋光性,中招的概率也更大些!

所以,在公园小区里散步

幽幽暗暗的小角落少去去

灯柱边虫子多,也尽量别靠近

隐翅虫皮炎,怎么辨别?

隐翅虫皮炎常发生于皮肤裸露部位,面部、颈部、胸、背、四肢都可以是它的重点“攻击”目标,皮疹多于接触毒液2-4小时后出现,表现为点状、条索状的水肿性红斑,痒,逐渐有灼热疼痛感,约12小时后,红斑上会逐步“进化”出密集排列的水疱,多为透明的薄疱,有的还会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

别小看影子虫的毒液

严重起来可发展为全身症状

皮损的严重程度与毒虫的种类、数量和个体的反应状态密切相关。轻的,仅有局部皮损;重的,可出现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的皮肤坏死,甚至会有发热、头痛、头晕、呕吐、淋巴结肿大等一系列全身症状,若继发感染则病情还要加重。

隐翅虫皮炎的病程多为1-2周,如及时得到诊治,可缩短病程时间。

这么可怕的虫虫,怎么预防呢?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消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消灭隐翅虫的孽生地,避免去潮湿的草地公园等。

安装纱窗蚊帐,睡眠时要熄灭室内灯光。

如遇虫体落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吹落或拨落在地用脚踏死。

可点蚊香,或喷点稀释的风油精驱虫。

真中招了,怎么办呢?

接触隐翅虫后,应尽早用肥皂水清洗皮肤,中和毒素,且清洗时不要将清洗液沾染其余皮肤,导致间接接触。

出现皮损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可用2%硼酸溶液湿敷。若有脓疱或发生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浙大二院 皮肤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