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說努爾哈赤手下因爲只穿鐵甲,被火器所傷,後來才穿上棉甲。而也有人說棉甲對上冷兵器幾乎沒有防護力,一刀砍穿好幾層。棉甲和鐵甲在防冷熱兵器方面效力有差異?

  這裏棉甲是說不襯鐵片那種,不是指布面鐵甲,鐵甲也是指札甲。

  順便問一下,布、棉、紙甲是不是效力很相似,有沒有什麼差異?

  南山賊:你的意思是那種棉花壓片的?那玩意兒的防護力也就象徵意義,屬於早期甲,皮甲都完爆,蘇美爾和埃及希臘早期都用過,有皮甲就不用了。

  歡樂原始人:如果單純棉甲真有用,全球的冷兵械鬥團隊早就普及了。單純的厚棉布別說防鋼刀,佩劍劍條的抽打都防不住。

  專業豐胸隆美爾:纖維甲不防剌,耐衝擊性差。不過對早期的鉛彈倒是有一定的防禦能力。

  mittermaye:棉甲布甲防護力這麼差,那麼明清兩軍低級士兵裝備的是這種純棉、布甲還是布面鐵甲?還是都有?我是說理論上。

  sk100asd:把布料想象成聯綴甲片的繩子,俺也是聽說的。

  東莞門傳人:棉甲?保暖真不錯。至於防護能力......尤其是防利刃......又不是多貴的東西 自己買個試試嘛~~

  居家男人:買雙千層底布鞋用刀剁下鞋底。

  東莞門傳人:太硬了,做不了棉甲。

  下水道里的鱷魚:李朝觀察記錄是滿清近戰是精鐵厚甲面罩,所謂水銀甲,百步射生隊伍是罩網甲……

  明軍甲冑是所謂荒鐵和皮革聯綴,荒鐵就是帶蜂窩空洞的未鍛打生鐵片……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朝鮮棉甲

  血鑑中華:這段話不是李朝說的,是徐光啓,徐光啓的重點是後金專射臉部肋下沒有防護的地方。荒鐵也不是鐵甲鐵片,它是原材料,荒鐵經過五折一鍛打之後纔是盔甲用的鐵片。

  下水道里的鱷魚:俺記得是李民寏的說法,是日本學者研究裏面引用朝鮮文獻,中國還是從日文資料轉述朝鮮纔去尋找,印象裏是九十年代的日本研究資料裏面……當時老師還說這個朝鮮引述可能有誇大,因爲瀋陽故宮和北京故宮裏收藏的滿清甲冑是鋼片疊鍛用緞子包裹塗漆,如果真是水銀一樣閃亮說明是剛修補過,用石英石打磨毛刺之後還沒補完緞子就上陣了……

  鐵木辛哥:紙甲是可以防禦住弓箭和一定程度的刀砍斧剁的。不要瞧不起紙甲,紙甲比棉甲強。

  矢鋒:有可能是指的露在外面的披膊。努爾哈赤甲的披膊部分採用類似明軍明甲的披膊,甲片露在外面。

  但至少人留下來的實物是外棉內鐵的,和女真人用的在結構上沒啥區別。當然,暗甲這玩意兒就是天生容易搞假。

  努爾哈赤紅團花棉甲,內襯鐵片

  莫德里德:清軍的編制中巴牙喇之下就有棉甲兵,考慮到巴牙喇本身主要就是穿棉鐵甲,這裏的棉甲兵可能就特指的是單純穿棉甲的。明軍裏普通士兵裝備裏有紫花布甲,戚繼光還提到南方兵跟北方的不同,因爲天氣潮溼只穿棉甲戴皮頭牟。

  矢鋒:你們幹嘛呢?清棉甲和朝鮮棉甲都是有實物傳世的好嗎?

  閉目養神:中國沒有實戰用的棉甲,裏面有鐵片的叫鐵葉甲,乾隆之後的盔甲都是校閱用的。

  明末以降,低級士兵還穿什麼甲,有戰袍戰襖就行了。

  下水道里的鱷魚:但是李朝炮手的襦衣棉甲也被同時代的滿人記錄爲擋不住刀砍箭射,百步到近戰都是擺設,還被誤認爲紙短甲。

  一簾明月:單純從防護力來說,無論是對冷兵器還是熱兵器,鐵甲肯定是強於棉甲的。棉甲對鐵甲的優勢,一是成本低,製作便宜,保養方便;二是機動性好,穿鐵甲肯定比穿鐵甲省體力。所以戚少保說, 南方“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鏽爛,必不可用矣”,而且南方多步兵,“步馳難以負重”,所以給士兵配備緝甲(用棉、紙、布製作)。至於水師,因“不行路,不蹈泥田”,反而可以配備重甲。

  隨着熱兵器不斷改進,穿透力越來越強,鐵甲對棉甲的防護力優勢越來越小,反正大家都防不住子彈,就沒有必要用又貴又沉的鐵甲了。

  mittermaye:真要是防護這麼差的純棉、布甲,那明軍迴避近戰,一肉搏就被打垮一點都不奇怪啊。渾河之戰,浙兵內批鐵甲,外罩棉衣,估計是全裝的長身布面鐵甲,持長槍,配腰刀,後金軍刀砍箭射就喫力了,幾倍兵力優勢硬是折騰到天黑才搞定。

  關鍵是,制度上,他們那玩意到底應該是純纖維甲還是暗鐵甲啊?明清兩代提到棉甲是指這兩者中哪一個?

  另外,純纖維甲那不就是件衣服嘛,爲什麼還叫甲?

  深潛者:通常沒有人把壓實棉花做成的“衣服”稱爲正經衣服吧?

  brotherwen

  水軍天才王八李:盔甲鮮明如三冬冰雪,見滿洲兵盔甲明如冰雪旌旗劍戟如林這些都是滿洲實錄的描寫,很明顯都是明甲。估計滿清初期和明朝一個樣,高級軍官,精銳,前鋒明鐵甲。以下布面甲。

  mittermaye:就是說,明清兩朝提到綿甲,布面甲其實指的都是暗鐵甲咯?至少理論上並沒有純纖維的布甲和綿甲?

  下水道里的鱷魚:這個啊,俺覺得看具體時間段。比如俺記得故宮有個事情,七十年代把庫房裏乾隆中後期的宮內侍衛的長棉甲衣分給員工當福利,拆裏面的絲綿做棉衣棉被……

  庫存有一萬多件,分下去幾千件,有職工識貨掏錢買了十件比較完整的留下來拆成棉被,後來捐回來了。

  不知道真假啊......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爲看北朝授權發佈,主編原廓,原著mittermaye。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