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傳媒行業股票繼續收跌,近期受貿易談判不確定性的影響,市場風險偏好未能得到提振,傳媒行業走勢也偏弱。 前兩日,中國移動16億大手筆投資芒果超媒的消息一出即引發熱議,被視爲傳統與新興行業融合的重大轉型舉措,受到多方矚目。

而影視寒冬時期資本的又一次流入在某種程度上不外乎是整個行業的定心丸。幾年前大盤低迷唯獨國產電影票房持續增長,影視上市公司成績斐然,自那時起影視行業便獲得了私募、銀行、VC、PE等衆多資本的爭相進駐,各大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也紛紛宣佈進軍影視行業,加入了 “淘金熱”的浪潮,試圖共享影視快速發展所釋放的大紅利。

如今影視雖小範圍回暖,但寒冬期並未過去,那些並不熟悉行業,跨界併購涉足影視的衆多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生存狀況都如何呢?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BAT巨頭文娛版塊虧損巨大,完美世界遊戲難補影視短板

當年的影視淘金到底有多熱?易凱資本CEO王冉曾公開調侃道:“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是都變成了影視公司。”

據統計,2014年前三個季度A股市場涉及影視行業的併購數量超過100起,涉及金額近1000億元,這一數字逐年減少,到2018年上半年,下降到了50起,其中還包含了傳媒行業內部企業融合,當年淘金熱度可見一斑。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衆所周知,這幾年互聯網大廠BAT皆轟轟烈烈大舉進軍傳媒影視業。

連續虧損的愛奇藝雖然在營收上對百度有所補足,但其內容成本逐年擴大,虧損也逐年擴大,2018年淨虧損91億元,同比增虧145.9%,對百度來說一直是個燒錢的“燙手山芋”,直到愛奇藝單獨上市纔有所緩解。今年5月17日,百度股價大跌16.52%,當日市值首次被美團超越,5月21日繼續跌逾8%,市值被京東超過,互聯網BAT的格局首次被改寫。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數據截止至5.17日收盤時

阿里則於2016年10月正式組建阿里大文娛,包括阿里影業、優酷、UC、阿里音樂、阿里文學、阿里遊戲、大麥網等業務版塊。據報道,2018年11月,不到3年阿里影業已虧損超過22億元。5月15日,阿里公佈的最新季報顯示,阿里大文娛在短短一年內損失了214億元,其成長期間換了3任總裁,10位高管,成效依然不明顯。

2012年,騰訊率先提出“泛娛樂”概念,經過發展和沉澱,其泛娛樂業務矩陣規模初成,遊戲、動漫、影業、閱文集團和電競五大業務板塊發展迅速。但2018年騰訊視頻作出了虧損80億的預算,而後繼續頻頻傳出虧損巨大的消息,旗下閱文集團收購的新麗傳媒淨利潤也未達業績預期。

互聯網巨頭進軍影視雖規模上瘋狂擴張,收入增長也提速,但這些年大把大把燒出去的錢依然未使其嚐到甜果。

2018年最火爆的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網播、收視率屢創新高,豆瓣評分達到7.7分,使得出品方完美影視備受關注。2011年在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的完美世界,2004成立完美世界遊戲公司,4年後的2008年影視公司成立,聲稱打造影遊聯動產業矩陣。而根據完美世界2018年年報顯示,其影視版塊收入佔比不足33%,營業成本同比增長率爲收入的2倍,毛利率不到遊戲版塊的1/2,同比下降5.78%。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年報中,其應收賬款與存貨均有所增加,系對影視項目投入增加所致,同時完美世界在2016年投資6.5億宣佈進軍的院線業務也在經營不到三年的2018年作價出售,宣佈退出,結合其高調宣佈將與全球最大的整合遊戲下載平臺之一的steam合作上線“中國steam”的計劃來看,完美世界存在寒冬期依靠遊戲收入的強大資金背景補足其影視短板的現象。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營收下滑76%,淨虧12.04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轉型傳媒影視危機重重

那麼當年加入淘金浪潮的衆多傳統行業資本,在傳媒影視行業的耕耘上又收穫了什麼呢?

2014年的併購潮中,最早高調宣佈進軍影視業的諸多公司,早在併購環節便遭遇阻礙而失敗。

根據@投資潮的整理,主營生豬屠宰、加工、冷凍、銷售的高金食品擬收購印記影視,經營運動鞋鞋底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家族企業泰亞股份併購歡瑞世紀,民營煙花企業熊貓煙花收購華海時代,餐飲大佬湘鄂情收購笛女影視,新型材料公司蘇州禾盛收購金英馬影視,主營磷礦石貿易、房地產和高校後勤服務的道博股份收購強視傳媒,皆因各種原因而宣告重組失敗。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5月28日,深交所向三湘印象發出問詢函,涉及其商譽減值11.54億元的合理性等14個問題引起行業熱烈討論。

觀印象前身爲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位導演發起的北京印象文化藝術中心,成立於2006年,實景演出作品《印象劉三姐》口碑收益俱佳,2015年地產企業“三湘股份”以19億元收購了觀印象100%的股份,並更名三湘印象。

公佈收購預案後三湘股份的股價一個月內便從6.4元漲到18.8元,上漲近3倍。由於對文旅行業不熟悉,沒有紮實的產業運營能力,三湘印象不論在主營業務地產行業還是收購而來的文旅行業皆遭遇滑鐵盧,2016-2018三年,營收從67億元跳水至25億元,最後僅剩16億元,下滑高達76%。觀印象的估值也從19億元下降到了僅剩6.9億,2018年淨虧損4.6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虧損10.35億元。此案可作爲急吼吼加入“淘金熱”最後落得灰頭土臉的典型案例。

同樣通過“買買買”轉型泛娛樂的公司,還有原先主營玩具製造的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公司驊威文化。

2014年11月主營業務增加網絡遊戲的製作開發與運營推廣,2015年8月主營業務增加影視劇的策劃、製作與發行,2016年5月證券簡稱由“驊威股份”變更爲“驊威文化”,同年9月底發佈公告稱擬將從事玩具業務的全資子公司驊星科技100%股權轉讓給實際控制人郭祥彬,剝離玩具製造業務,向互聯網文化方向徹底轉型。

驊威文化曾通過轉型實現過較好的發展,根據其2017年年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20.54%,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增長16.72%,基本每股收益增長20%,淨資產收益率增長1.62%。據媒體報道,驊威文化2018年6月曾打算以30億元收購由著名導演張紀中女兒控股的影視公司東陽曼荼羅,後又準備15億元收購移動互聯網媒體信息傳播平臺旭航網絡,卻均告吹。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但2018年開始,驊威文化業績開始不穩定,上半年影視劇製作僅有38.95萬元的收入,同比下滑99.88%,前三季度公司營收下滑接近80%,同時淨利潤下滑85%。根據其今年2月披露的業績快報所示,雖然營業收入微增2.55%,但淨虧損12.0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3.65億下降了429.73%。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驊威文化報告期內兩大業務板塊所處的影視行業及網絡遊戲行業的政策環境及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相關子公司的經營業績下滑明顯,同時結合對未來經營情況的分析預測計提了相應的商譽減值準備。

隨着去年11月及今年1月的兩次動作,驊威文化實際控制人已經由郭祥彬一行變更爲杭州鼎龍,佔股比例13.76%。接下了這一燙手山芋的綜合型地產文旅企業杭州鼎龍實業集團,同樣也不是深耕影視遊戲業務的老手。

投資分析師許杉認爲,驊威文化無論未來是繼續在影視、遊戲領域佈局,還是會根據杭州鼎龍發力文旅業務,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團隊問題。背靠資金充裕的實業集團,驊威文化該如何走出如今的困境也令業內感到好奇。

當年跟隨淘金熱進軍影視圈的上市公司紛紛“觸礁”

寒冬下影視行業生存法則,“資本+資源+內容”

如兩個典型案例所述,轉型影視行業後虧損巨大舉步維艱的企業不在少數,有些甚至血本無歸。除了從始至終都存在較高市場風險及政策風險外,影視公司估值虛高、影視資源整合難度大對於傳統企業資本入行也是一種擾亂,而大量資本的湧入,擴大了行業總盤也催生了行業泡沫,內容供給跟不上收益,野蠻生長的時期過去,增速放緩後,“魚龍混雜”的資本紛紛虧損,倉皇而逃。

易凱資本CEO王冉曾預估至2018年底至少會有1/4到1/3的公司退出或基本退出影視行業,五年之內剩下的公司不超過1000家。宏觀來看,在政策與資本雙重夾擊下,影視行業進入加速洗牌期,原有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爲了生存下去許多公司紛紛開啓花式自救模式。小型影視公司立刻調頭轉型,投入教育培訓行業,涉足大熱“區塊鏈”,化身互聯網零售企業, 抱政府國資大腿化身第三方平臺,甚至入駐餐飲;而大型影視上市公司更是奇招百出,例如電廣傳媒爲規避被ST的風險以2.09億賣徐悲鴻名畫,華錄百納低價甩賣綜藝業務,華誼兄弟靠領政府補貼補血……

而這些方式都只是洗牌下的無奈之舉,寒冬期對影視行業來說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有專業人士指出,整個行業泡沫退去,恢復理性,真正能夠在寒冬中屹立不倒的必須要抓住三個重點—— 資本,資源,內容。

洗牌使得影視行業持續處於深刻變革中,政策收緊、監管加強、資本冷卻,優質的頭部資本開始引導整體方向。

首先,資本的門檻越來越高,影視行業經過一輪洗牌已經成爲了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行業門檻鑄成高牆。對風險能力的抵抗能力,對成本的把控能力,對政策的敏感度,對資本的規劃能力均成爲衡量成敗的關鍵因素,這些砝碼的增加均有利於理性高質資本的流入,行業馬太效應也將越來越顯著,壟斷趨勢凸顯,幾大頭部上市公司競爭繼續,而大批底層小型製作公司則被加速淘汰。

其次,行業競爭更多地體現爲資源競爭,資源整合配置的把控,產業鏈上下游的佈局規劃,多元化的盈利渠道的探索皆成爲生存不二法則。頭部劇佔據熱播資源,資源集中優勢明顯,各平臺標杆型視聽內容集中凸顯。

最後,競爭的本質依然要回歸到內容上。影視洗牌最終會迴歸理性,從粗放的數量增長變爲追求精品的質量增長將是這場洗牌最終的結局和意義。隨着網絡視聽發展和付費模式不斷成熟,優質內容是吸附用戶的利器,同樣也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的制勝法寶。內容爲本,故事爲王,創作追求更精準、更細分,拒絕泡沫IP和流量明星,用心製作高質作品。

資本市場是否能回暖我們仍需觀望,但對影視企業而言必然是內容爲本、資金爲王,生存發展並行期穩中求勝纔是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