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幾個小故事,體現了大人物的小情懷

明成祖朱棣 畫像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農曆四月,永樂皇帝朱棣已經64週歲,因爲蒙古的阿魯臺部不聽話,朱棣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依然再次決定率師北伐。1422年、1423年,朱棣已經對阿魯臺部進行了兩次征討,但是阿魯臺採取躲避的辦法,不與明軍正面交鋒,所以朱棣前兩次親征都沒有找到阿魯臺部主力,朱棣不甘心,於是在1424年春暖花開後再次出發親征。

大軍進入阿魯臺部經常活動的區域後,還是沒有找到阿魯臺部的蹤跡,部隊繼續向北深入,並派出偵查部隊四處搜尋,但始終沒有找到阿魯臺部的人影。

到了六月中旬,明軍依然找不到阿魯臺的主力。這時,朱棣可能失望了,也可能想通了。爲此,朱棣召見了英國公張輔等隨行大臣,對他們說:歷朝歷代,對於北方的虜寇都是驅逐,而不是窮追不捨,當前虜寇所剩無幾,要想在茫茫大漠中找到他們,比大海撈針還難,如此勞師動衆,是我決策有誤,算了,班師回朝吧。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幾個小故事,體現了大人物的小情懷

網絡圖片

大軍分兩路南下回北京。雖然一路沒有見到敵軍的影子,但是朱棣不敢絲毫馬虎,他嚴令諸將提高警惕,嚴防被偷襲。這是典型的居安思危。

七月初,朱棣的車駕來到了一個叫清水源的地方,朱棣看到路邊有高達數十仗的石壁,於是命令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將朱棣御駕親征路過此地的事情在石壁上刻下來,以便後世之人知道有這麼一檔子事。

○車駕次清水源,道旁有石崖高數十丈,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刻石紀竹,曰:使後世知朕親征過此也。(《明太宗實錄》)

這樣的大人物,竟然還有這樣的小心思,真是太有趣了。這是朱棣版的“到此一遊”。筆者查閱了許多資料,一直沒能找到這個石碑到底在哪裏。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幾個小故事,體現了大人物的小情懷

朱棣劇照

又過了幾天,朱棣的車駕到了一個叫翠微岡的地方,朱棣閒得沒什麼事,爲此召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來聊天,並問太監海壽,按這個速度,什麼時候能到北京?海壽回答說,八月中旬可以到達北京。朱棣點點頭,對楊榮和金幼孜說,皇太子朱高熾已經年富力強,處理政務已經嫺熟,朕此番回北京後,將所有軍國事務都交給皇太子處理,朕自己優遊歲月、安享晚年,享享清福。

楊榮和金幼孜回答說,皇太子殿下天性孝友,宅心仁厚,各方面都很好,完全可以讓皇上放心。朱棣聽完很高興,讓太監馬雲給兩位大學士賜羊肉和酒。

我就納悶,如果按照清朝君臣對話的套路,兩位大學士不應該這樣回答啊?應該說皇上萬壽無疆,大明朝離不開皇上,回京後,大明的江山還需要皇上掌舵,皇太子協助處理日常工作就好了。兩位大學士那樣直接了當回答,朱棣居然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還賞賜給兩位大學士羊肉和酒。

可能真是君臣一心,征戰一生的朱棣的確也該歇歇了。平凡人安享晚年的心理,天子朱棣照樣有。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幾個小故事,體現了大人物的小情懷

蒙古騎兵 劇照

○車駕次翠微岡,上御幄殿,憑几而坐,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侍。上顧問內侍海壽,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八月中可至。上頷之,既而諭榮、幼孜曰: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幼孜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託。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明太宗實錄》)

第二天,朱棣下了一道詔書,把自己這次御駕親征的簡要情況和取得的威懾效果詔告天下。

第三天,朱棣就病倒了。下令部隊提高警惕,嚴密防守。

第四天,車駕到了榆木川,朱棣病情加重,交代傳位給皇太子以及其他後事。榆木川位於現在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到北京還有一千多里路。

第五天(農曆七月十七日),一代雄主朱棣駕崩。考慮大軍在外,太監馬雲和兩位大學士商量,決定祕不發喪。筆者感覺叫馬雲的人都很有頭腦,古今如此。

幾天前還說回到北京後要頤養天年,沒想到這麼快就陰陽兩隔,朱棣的這個小小願望終歸沒能實現。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事事如意?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幾個小故事,體現了大人物的小情懷

朱棣劇照

這一年,朱棣的六弟楚王朱楨、十五弟遼王朱植和侄孫秦王朱志堩等藩王也去世了。

朱棣是馬皇后的兒子,在馬上得天下,最終去世在馬車上,去世時有個叫馬雲的太監守在身旁。此人一生與馬有着不解之緣。

朱棣雖然是篡位之君,但是這個人的統籌協調能力、運籌帷幄能力、識人用人能力都是相當高超的,心思縝密,做事有章法,而且心胸開闊,對跟着自己的手下,嚴管厚愛。《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外嚴內仁,而雄才大略、修理精密、知人善任。”綜合來看,明成祖朱棣的這些優點,明顯超過了他的父皇朱元璋。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同時具備這麼多優點的,不說無人能及,但不是第一也可確保第二。

這樣的領導,有着無窮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因爲這樣,纔有那麼多人才甘心爲他效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