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是脣齒相依的鄰邦,歷史上有過漫長的蜜月期,如漢唐。也有過水火不容的時候,後者最典型的莫過於元朝時忽必烈的兩徵日本,其聲勢浩大,規模可謂空前。

在朱元璋統治時期,倭寇就長期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騷擾。

據統計,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達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過兩次。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可謂殫精竭慮,絞盡腦汁。

不久朱元璋就向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派遣使者傳達國書,並表明了他的意圖,大致意思就是:首先要求東瀛方面定期來此朝貢,第二個就是明確要求了必須立刻解決明朝與東瀛接壤地區的倭寇擾民問題。但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收到國書的東瀛執政黨不僅沒有按照信件上的要求去做,反而還殺掉了兩個捎信的使者,其他的悉數扣留,朱元璋的這一次交涉毫無成果可言。

泱泱大國怎麼能被一個彈丸小國欺負?這事傳出去了多丟朱元璋的面子,於是,憤怒的朱元璋便放出狠話,即日起便出兵攻打東瀛,征服日本。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如此強大的明帝國的開戰威脅,東瀛攝政王奈良竟絲毫沒有怯,他反而還寫了一封回信。這封信的內容表面上看起來謙虛平和,好像是東瀛給了大明朝很大的面子,但是,實際上蘊含其中的卻是滿滿的強硬態度,一副“陪你玩到底”的樣子。那麼,到底是誰給了這個小國如此大的勇氣,來對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呢?

據一些可查閱到的歷史文獻上來看,這次衝突主要歸因於中國歷史上的兩場鉅變——東瀛抗元和南宋滅亡。

在南宋滅亡之前的長久歲月裏,日本都將中國視爲自己的榜樣,在科技、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在盡力的向中國看齊,南宋不復存在後整個日本舉國哀悼,全國民衆都是白衣素裝,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完完全全是將中國放在了至高的位置來崇拜。

南宋滅亡後,元世祖忽必烈一手建立了元朝,但是,因爲日本當時與元朝尚未建交,遲來的“朝貢”激怒了元世祖,後者便命令工匠們造船近7500艘,兩度討伐日本,但是,馬背上的民族畢竟不是浪裏白條,在遇到颱風之後,整支船隊都被捲入了海底。經過這一戰,日本人便不再將中國視作盟友和榜樣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敵人和對手的形象。

雖然在百年後,漢人又重新收復了河山,但是,新建立起的明朝早已在日本人眼中失去了往日的崇高地位,在他們看來,當年那個和藹可親的“老大哥”在南宋滅亡以後就已經死掉了,現在的中國也根本不能算是他們所認爲的“正統華夏”的後裔文明瞭,這也是日本態度如此強硬的直接原因。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看不起日本的,甚至認爲日本是個“王盜民賊”的跳樑小醜,但是,日本人卻認爲自己比起明朝更有集成華夏大統的資格。既然衝突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程度,開戰日期也肯定該被提上日程了,但是,面對着朱元璋劍拔弩張的態度,攝政王奈良依然穩坐江山,絲毫不慌。

在它看來,作爲內陸大國的中國,歷史上鮮有出海擴張國土的例子,與日本的交戰記錄也是少之又少,更不要談海戰的經驗了。所以攝政王纔有着如此自信的態度,即便他也承認日本的國力遠比不上明朝,但是,這場戰役日本必勝,因爲朱元璋鐵定不敢重蹈忽必烈的覆轍!

戲劇化的是,朱元璋果然如奈良所想,在不停地放嘴炮的同時,並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即使日本回信中的語言如此刻薄,他也不敢輕舉妄動,雖然如虎將李文忠者也曾建議朱元璋徵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沒有率領大明朝的舟師東渡。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聽到大明要攻打日本的消息,久而久之,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元璋的這個舉動,看起來是大度的表現,但是,實際上卻是無奈之舉。

不知是忌憚當年讓元軍全軍覆沒的“神風”,還是對日本的實力產生了懷疑,甚至最後,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爲由,於洪武二十年果斷地斷絕了跟日本的往來。把日本列爲“不庭之國”,永遠不準日本來中國貿易,並把這寫入了傳給後世子孫萬世不變的《皇明祖訓》中,也正是在這同一本《祖訓》中,日本還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國之一。

從客觀上來看,明朝時期的日中兩國雖然實力差距較大,但從日本強硬的態度來看,中國已經在這場未打的戰爭中落了下風,這樣看來,幾百年之後遭到日本侵略而毫無還手之力的清王朝其沒落也算是有跡可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