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的最新名單,117家公司和產業團體將在聽證會上發表觀點,聽證會舉行的時長由原本一天延期至三天,以便給各個利益相關方充分發聲的機會。

美國再次就301調查舉行聽證會 總統有極大裁量權

《財經》記者 黃承婧 實習生 王文楊/文 郝洲/編輯

美國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華盛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總部舉行一場公開聽證會,圍繞是否針對5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各方將展開激辯。

聽證會舉行的時長由原本一天延期至三天,以便給各個利益相關方充分發聲的機會。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的最新名單,117家公司和產業團體將在爲期三天的聽證會上發表觀點,一些反對徵稅的企業和組織擔心加徵關稅的提議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今年3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了對華301調查的結論性報告,建議美國總統對從中國進口的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機電等領域總價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額外關稅。第二天,中國商務部提出擬對進口自美國的7類、128個稅項產品加徵關稅。

此次聽證會召開的同一天,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也將率團隊抵達美國,繼續就兩國經貿問題進行磋商。雙方大約兩週前在北京會談中就關稅、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關鍵問題上交換了意見,但立場存在較大分歧,會後雙方表示將“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繼續保持溝通。

來自中美兩國的頂尖經濟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彼得森經濟研究所——近期聯合發佈了一份題爲《建設性解決中美貿易衝突》的報告,呼籲兩國的談判主題應聚焦“負面清單”,即雙方明確劃定不允許投資的領域。而在其它領域開放更多的直接投資機會,並且可以通過雙邊談判就WTO無法解決的技術轉讓等問題制定新協議。

反對的聲音

在聽證會召開前,美國各界均通過美國聯邦政府下設網站regulation.gov表達己方的聲音。因爲衝突升級而受損的羣體中,首當其衝的可能是農業部門----在3月23日中國商務部公佈的美國產品清單中,美國的農產品被列爲主要關稅報復對象。美國國家農業部門協會(NASDA)的博文(Nathan Bowen)將在聽證會上做出陳述,該協會在向政府申請發表證詞的文件中表示,儘管政府有合法的問題需要解決,但這些問題必須與面臨同樣顧慮的團體共同來解決,而不是通過將農業置於危險境地的單邊行動。

美國農場局聯合會(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則表示,自中國於今年2月4日宣佈對美國高粱出口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幾乎斬斷了美國高粱業的新增訂單。4月17日中國政府宣佈調查結論是美國的高粱得到了不公平的補貼,出口到中國的美國高粱被加收179%的保證金。

“政府的援助無法彌補全球市場的長期損失,農民和牧場主更願意從市場獲得收入,”堪薩斯的一名農業局成員康納(Sydney Conner)說,堪薩斯州的農場主和牧場主們正面臨着極其困難的時期,許多商品正接近幾十年來的最低價格。

美國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 Buy) 高級執行副總裁莫漢(Mike Mohan)也將發表證詞,表達關稅對百思買、零售行業和美國消費者的影響,並將提供證據證明擬議關稅的無效,以及提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應該考慮的替代補救措施。

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將在聽證會上表達對擬徵關稅是否能切實有效地阻止中國的政府補貼行爲的顧慮,他們擔心對某一特定產品額外徵稅會對美國“造成不成比例的經濟損害”,包括中小企業和消費者。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表示,正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確保了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促進了創新和增長。由於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化性質,加徵關稅將導致“成本增加和顯著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扼殺創新,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

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之一惠普(HP)則稱,該公司曾成功使用美國貿易法來解決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將在聽證會上解釋如何使用這些法律,惠普相信具體的法律維權手段比廣泛的懲罰性關稅“更集中和有效”。

同樣在去年10月參加了301調查聽證會的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對《財經》記者稱,美國公司和行業協會擔心提高關稅將引來中國的報復,他們是出於保護自己的利益,而非替中方辯護,“徵稅只是一個手段,來讓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中國的抗辯

德和衡律師事務所華盛頓分所執行主任劉馨澤曾經參加過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301調查舉辦的聽證會,他將在15日的聽證會上再次代表美國中國總商會(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 USA)發言。

劉馨澤告訴《財經》記者,中方代表認爲301報告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得出結論,並不是維護美國人的利益,而是“利用關稅和投資限制作爲政治利益的工具。”

中方的第一個方向是重點闡述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進步。中方認爲,在機構系統方面,中國不斷進行了制度改革,第一個知識產權司法法庭在1995年建立,到今天,共有18個知識產權法院和5000多位知識產權法官、法官助理和技術調查員。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一份研究結論指出,中國在過去幾年間爲獲得技術使用權而支付的技術許可費用呈增長態勢,2 017 年已經接近3 00 億美元,這是十年前的4倍之多。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截止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爲獲得技術轉讓而支付的費用在全球排第四位,高於日本、新加坡等國。

中方辯論的另一個方向是,指出美方加徵關稅的單方面行爲未經爭議解決機制的授權,違反世貿組織的義務和規則,建議應該回到WTO的談判桌上。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3月22日公佈的301調查報告中,總結出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四類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爲,不過,擬徵稅清單中的1300項商品所在行業“並不符合上述四項指控”。例如,一些粗獷型的基礎加工型商品,比如翻新輪胎,以及一次性醫療設備,這類製造簡單的商品沒有什麼高科技含量,也不涉及到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商業祕密。

中方代表還將舉證,加徵關稅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將顯著高於對中國企業的影響。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的數據顯示,在美國,47%的電視機、83%的電腦顯示器和34%的鋰電池來自中國。此外,關稅給美國出口產業帶來的損害也不容忽視。許多美國公司依賴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的低附加值有效填補了美國國內產出的缺口。提高零部件的關稅,將損害這些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而這些商品沒有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也不符合301調查中的指控。

就在劉鶴副總理開啓訪美行程前,特朗普釋放了些許善意,發推文稱美國正在爲此前遭受懲罰的中國第二大電信設備生產商中興通訊“提供一條快速恢復業務的途徑”,美國商務部已經接到總統命令儘快落實這一工作。

此次聽證會結束後,還會有一週左右的時間徵集意見,接下來按照美國法律可以開始徵收關稅。甘思德認爲,最終的清單可能會對個別項目做調整,總的來說變化不會很多,“如果中美談判沒有進展,5月23日以後,美國可能隨時提高關稅。”

不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財經》記者,在最終是否施加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美國總統有很大的裁量權,“沒有法律規定決定徵稅的最終截止日期不可以再延長”。也就是說,如果中美經貿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特朗普也有可能宣佈推遲加徵關稅的時間點,甚至取消懲罰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