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一笑(哥伦比亚大学)

  在美国华尔街,有一群人叫做“Quant(矿工)”。Quant分布在华尔街的各个角落。从衍生产品定价,到量化交易建模,到风险管理;从债券、外汇,到股票、期权、期货,都有他们的身影。

每年,华尔街的大小公司都会去各大名校搜寻数学、统计、物理等专业的Ph.D.,期待他们用最擅长的数理模型来对冲风险,寻找机遇,从而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渔利。

2006年,孙永宝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他拿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的offer,最终选择麻省理工学院(MIT)继续深造,攻读物理化学Ph.D.。2017年,他从MIT拿到理学博士学位,进入位于纽约的摩根斯坦利总部工作。

在华尔街,有一群“Quant 矿工”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MIT的博士都会从事科研道路,孙永宝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P h . D .期间,孙永宝的研究方向是激化激元(polariton)的量子凝聚现象。

在华尔街,像孙永宝这样的中国Quant有不少,很多进入华尔街的中国人都是理工科Ph.D.出身,有很强的数理功底和分析能力。他们靠这样无可替代的能力在华尔街找到栖身之地。

但最聪明的理科生加入华尔街后,华尔街往往把他们的才智浓缩到极窄的维度上。在一家家公司里,每个人专职负责一小块,最懂的也是这一小块,就像一座座巨大机器中的齿轮一样。

为什么呢?孙永宝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作为理工科Ph.D.出身,大家对问题的思考常常重深度多于重广度,所从事的职位也往往是对深度要求比较高的职位。

另一方面 ,Quant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很快就可以有小富即安的生活。年轻时被套上金枷锁,行事不免瞻前顾后。

曾经是最聪明的中国学生,现在反倒受困于聪明和高薪,无法挣脱,很多中国人都觉得不甘心。

孙永宝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有一个“海归梦”。“很多人回国,做基金,或做Fintech。在纽约的华人酒会上,也时不时可以听到身边的人回国的消息。”

而他之所以还留在美国工作,不外乎想积攒更多的工作经验、想更多地了解国内的创业/职场环境…… 

责任编辑:尹颖尧 陈美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