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宏亮

《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在没有高山可攀的时候,古人就会借助于雕龙画凤的高楼。登高望远,是一种生命超脱于俗世的姿态。所见的风景或许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阔,又或许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秀丽幽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论春夏秋冬如何转换,高楼之上的景色都能够让人的心灵豁然开朗。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亭台楼阁都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楼”指的是两层以上的高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

“楼”多兴建于江河湖海之畔,其作用一般是远望亲友或观赏风景。“阁”指的是架空的多层楼房,一般屋檐多为六角或八角。阁与楼近似,但阁的特点是四面开窗且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人游憩远眺。

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就属于传统建筑中的“楼”。古人登楼的目的之一是送别亲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仙李白在武汉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东去扬州之时写下了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乘坐的客船沿着浩浩汤汤的长江顺流而下。

李白登上黄鹤楼、依依不舍地目送好友离去的身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是两位潇洒诗人的离别,在黄鹤楼的见证下,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就像那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永不枯竭。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则在晚年登上了湖南洞庭湖之畔的岳阳楼,并将自己登楼所思写成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碧波荡漾,绵延千里,就像铺在楚地之上的一块天蓝色的丝绸。太阳照耀下,它又像晶莹剔透的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然而杜甫登楼之时已经是羸弱之躯,身患肺炎,白发苍苍。

但为了一览洞庭湖的无边美景,杜甫还是选择抱病登楼。登楼远望所看到的洞庭湖水,是一首舒缓的乐曲,安慰着杜甫郁郁寡欢的心。

江南三大名楼中剩下的滕王阁则属于传统建筑中“阁”的范畴。唐代的大才子王勃曾在南昌的滕王阁之上,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闾阎扑地指的是房屋众多,钟鸣鼎食则比喻贵族生活的豪华排场。舸舰弥津指的是赣江中船只密集、物流兴旺。青雀黄龙则形容船只的华丽精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地处偏远之地的滕王阁也因为王勃的这句诗而从此蜚声海外,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英姿奋发的白衣少年在众人的注目之下出口成章,他眼中流露出的自信和光彩感动了宴席之上的每一位嘉宾。

青春旺盛的王勃就像他所处的辉煌时代那样,浑身上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滕王阁也用借用王勃的锦绣诗词,为这盛世的繁华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纪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