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人境界:剋制 | 文藝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對人生境界做出如上解讀。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每個人對人的境界的體悟不盡相同,而懂取捨,知剋制無疑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一個真正懂得剋制的人,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剋制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感情和前進的步調,生活豐富而不沉迷,感情充沛而不肆意,前行腳步堅定而不匆忙,人生獨立自由而不失控。

人生來就有慾望,對生理和心理上最大愉悅值的追求幾乎是人的一種本能,這種追逐沒有盡頭,慾望是一個無底的黑洞,窮盡一生也無法滿足。

耶胡達·阿米亥的《人的一生》中寫道:“人的一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每一個慾望”,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學不會剋制慾望的人,一生都將爲慾望所累。

曾聽過父親講他的同事老林的故事,老林其人,出身貧寒,靠自己一步一步擺脫曾經的生活,考上想考的大學,找到喜歡的工作,擁有了完滿的家庭,年少時不敢想象的生活都成爲了現實。

然而成爲人們眼中“人生贏家”的他卻沒有知足,反而在觥籌交錯,勾心鬥角,嚐到名利的甜頭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既然生活能變好,爲什麼不能變得更好呢?”

在這樣的念頭驅使下,在軌道上運行的生活失去了控制,妻子的抱怨,孩子的生疏,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事業反倒進入了停滯期,如此種種讓他成爲了一個脾氣乖戾的人,給自己和親近的人帶來無盡的折磨。

“不到五十他整個人就全垮了,沒堅持太長時間就病逝了。”

每次父親和我講到最後的時候都會頓一頓,掐滅手中的煙,神色複雜地嘆息道——“去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爭‘最’,最有錢、有名、有地位,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倒是成了我們這一輩認識的人裏最早離去的,爭了小半輩子也算如願了……”

《漁夫和他的妻子》的童話故事從小聽到大,真正聽懂故事的人似乎並不多。

貪婪和懶惰是對慾望的妥協,是剋制的敵人。每個能走得更遠收穫更多的人都不會沉迷在這種妥協中,有人云:“人品之不高,總爲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爲一懶字丟不開”,剋制不等於過分的節制,人們對金錢名利、對舒適享樂的追求可以理解,但這不等於說要被慾望矇蔽,“爲了幸福而擁有過多的東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有度、有節制,這纔是人中之上品。

《戰國策》道“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一個能剋制自己情緒的人,纔可稱之爲“君子”。身邊事業有成、生活美滿的朋友都是懂得恰當表達情緒和有分寸地付出感情的人。

剋制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過度的情感,是人生每一個階段的修行。作爲朋友,作爲愛人,作爲家人,正面或負面的感情都應該是有分寸的,剋制過度的依賴,剋制過度的關懷,剋制過度的渴求,牢記“過猶不及”,你要溫和,要剋制。

我們一生聽過太多這樣的勸告:

“你應該……”

“你不能……”

“……這樣更好!”

不能剋制外界帶來的影響,修修改改刪刪補補,最後到達的目的地早已不是自己一開始所預設的地方。

文章系轉載,如對版權有疑問,請後臺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