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過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中國,簡直就是一個專門孕育紀錄片的子宮。

這話我同意,因爲事實證明,咱們最牛X的片子也的確都藏在紀錄片裏。

《龍哥》

Using

坦白說,紀錄片不比劇情片有趣。

如果可以的話,大多人可能更願意去看一個被潤色過的故事,哪怕它並不真實。

而紀錄片就不一樣了,它生澀,難啃,甚至還會讓你看到「共通的人性」。

那這就有點難爲情了——

畢竟沒誰願意承認,這種醜陋的共通,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當中。

而《龍哥》有意思的點就在這兒,那就是導演將自己置身於片中,講述了一段他是如何利用別人的經歷。

主角叫阿龍,是個毒販。

一次偶然的相遇,導演周浩跟他成爲了“朋友”,而且是在完全沒有隱藏身份的狀況下,兩人走到了一起。

這,真的合理嗎?

更令人驚訝的是,阿龍還十分慷慨的將周浩帶進了他們毒販子的窩點。

在這裏,大多人都和阿龍一樣,他們以販養吸,過着沒有希望的日子。

他們和我們印象中的毒販一樣,爲了保命,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只要吞打火機,刀片,他們就會放了你,因爲怕搞出人命。”

但他們也和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比如明明都自身難保了,卻還偏要講究個信譽跟義氣。

阿龍就是這樣的人,他曾經當過販毒團伙的小頭頭,直到後來沒落了,也不忘幫助一些與他同病相憐的人。

會參與到跟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中,也會將自己得來的錢拿去與別人一同分享。

不僅如此,阿龍還承諾自己會戒掉毒品,想要重新活過。

“你把我戒的過程錄一下。”

這麼個拍法……

洗白?

當然不。

不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嗎?——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所以對於阿龍的這套表演,我也只能說是賣慘了。

表面上,他總會把自己說的很無辜,就像他所有的同類。

“是生活把我逼入了絕境。”

說是戒毒,但實質上,每次等周浩轉身,他就不再去努力控制自己的毒癮了。

他經常在聊天的時候會說把周浩當成是自己唯一真心的朋友。

可每一次跟周浩斷聯再回來,目的卻都是借錢。

阿龍是個聰明人,他每次在借錢之前都會有很長的鋪墊。

一次是送相機。

一次是在自己吞了刀片後假裝吐血。

結果話趕話的,錢就要過來了。

周浩:“你偷來的東西我可不能要。”

阿龍:“那我200塊賣給你,要你還不接受,我們就不是朋友了。”

周浩也不傻,他了解阿龍慣用的套路,所以從來不會在身上帶太多的錢。

最多,200。

兩人互相利用的關係,他們也經常會放在明面上說。

這麼看來,阿龍好像並不是本片的主角,反而他和周浩的關係纔是。

周浩,他被稱作是紀錄片界的大神。

前期是一名記者,後來深入底層人物的生活,漸漸成爲了一名導演。

他和能把電影拍成紀錄片的賈樟柯反着來——

因爲他能把紀錄片都拍成電影。

他的作品《大同》,《書記》,《高三》,在豆瓣上都被奉爲誠意之作。

包括今天說到的《龍哥》,應該再也沒有一個導演能像周浩這樣,以自己和毒販的關係主動去講述那些錯綜複雜的人性。

又名Using,有吸毒和利用的意思,一語雙關。

當然了,除了兩人之間的往來,阿龍等人的心理狀態跟生活也是本片的要點。

只是周浩的鏡頭並不刻意。

他有拍到毒販給自己注射毒品的畫面,也從別人的口中問出了這些人錢從哪來。

幾乎不需要營造任何的氛圍,但觀衆們看着看着就都怕了。

講真,我可以邊喫飯邊看腦漿迸射,卻無法接受大腿上的針管在眼前晃盪。

因爲很難想象一個人走到這一步,還有什麼可值得同情的地方。

這部紀錄片告訴我,毒販子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電視劇中的大佬那樣,過着衣食無憂還有小弟保護的生活。

相反,他們落魄,不堪,再平凡不過。

雖說有想要努力的用肉身與毒癮作對抗,但最終也還是會失敗。

常有人講,要試着去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

可很抱歉,看到像阿龍這樣愛人不相守,朋友皆遠離的活法,我還是想說——

這真的是再悲哀不過了。

他把所有的過錯都怪在生活的艱苦,每當別人勸他開始新的生活,他也只是嘆氣,從未想過真正改變。

可事實卻是,世界上其實有很多我們無法想象的人生,只有少數是想不到的好,而大多數都是想不到的貧窮,無奈,甚至悲慘。

所以爲什麼有的人就能用別的方法去度過困境,而你就非要去走個極端呢?

“沒有像阿龍一樣接觸毒品,我很慶幸。”

想必這是看到最後,大多數觀衆最有領悟的一句話了。

然而再想想他女朋友耗費的青春,想想周浩在拍攝過程中整日與阿龍的鬥智鬥勇……

你以爲阿龍只是阿龍?不,也許阿龍是我們每一個人。

因爲在這個太不容易的世界裏,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的去做到安身立命,甭管以怎樣的生活態度,總之,苦就對了。

但你仍然可以感到欣慰,畢竟,你不是孤獨的在戰鬥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