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在邁出改造國民黨和逐步開放政權的第一步時,就意味着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他繼續以剛柔並濟的方法對付黨外在野勢力。

1972年12月選舉將近,在政界新秀康寧祥和“小鋼炮”郭雨新、黃信介等黨外活躍人物主導下。

100多名黨外政治人物在臺北集會,呼籲修改選舉罷免法規。這是黨外人士1960年以來首度正式集會。

蔣經國不斷接到報告,詳述黨外候選人挑撥性質的集會之言行。

情治單位建議“應該辦幾個人”,“總政治部”副主任王升還說,“康寧祥是匪諜”,但經國不理會這些報告。

開票結果,蔣經國非常滿意。選民投票率逾七成,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率高達97%,囊括全部的縣、市長。

康寧祥在“立法院”的質詢,包括針對政府首長的發問很尖銳,但並不爭論不休。

私下裏蔣經國欣賞這些黨外人士,他曾經問部屬。

爲什麼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問不出這樣的問題?他還邀請康寧祥喝茶,兩人討論立法議程上的一些話題。

197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發展不錯,政治上也呈現出較好的態勢。

1973年12月,《大學雜誌》刊登一篇文章,要求國民黨開放黨禁,准許成立反對黨。總編輯楊國樞受到壓力,辭去總編輯職位。

蔣經國主動延攬與《大學雜誌》有關聯的幾位年輕學者,邀請他們進入政府及黨部工作,保證他們可在體制內促進改革。

上世紀70年代,蔣經國下令推出十大建設計劃,包括興建東岸鐵路、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幾個新港口以及鐵路電氣化工程。

另外還開闢資本密集工業以生產石化、鋼鐵、鉛、銅等產品。

十大建設初步估計成本高達50億美元。實際支出則超過這一估算的兩倍以上。

有些觀察家說,適逢全球經濟大危機,臺灣沒有力量完成這些宏偉計劃。

蔣經國的答覆是:“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十大建設創造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基本建設,支持了下一波的高科技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