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今天上午安徽省颍上县一中南门一眼镜店附近(Xue Liang 眼镜),两姐妹因金钱纠纷,23岁的妹妹将33岁的姐姐刺伤,姐姐当时倒地,血泊满地,妹妹事后惊恐万分,随即报警自首,当120救护车到达案发地时,人已经死亡。

金钱纠纷,妹妹激情刺死姐姐,现场惨烈,你了解犯罪心理常识吗?

事发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评论。

金钱纠纷,妹妹激情刺死姐姐,现场惨烈,你了解犯罪心理常识吗?

恶性犯罪,因其动机离奇,手段残忍,社会影响力巨大,常会构成一幅张力特别大惨烈的场景画面,这也是恶性犯罪案总能触动人们的神经的原因。

犯罪心理一直备受关注与好奇。犯罪行为的溯源,人们常从现实层面或者意识层面去寻找和归因,比如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习和情境、认知和思维等等。但犯罪者头脑中的潜意识动机,这块大陆我们还缺乏探索。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他的认识还极为有限,甚至有些误解。

金钱纠纷,妹妹激情刺死姐姐,现场惨烈,你了解犯罪心理常识吗?

事实上,研究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的心理并不是为犯罪者解脱、辩护、减刑、免责,而是尽可能地减少伤害发生的可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来说,了解一些犯罪心理学常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也有利于更好地减少伤害的发生。

导致个体犯罪的原因众多,且权重不同,但童年期的创伤、家庭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疾病是避不开要讨论的因素。

童年期创伤及家庭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金钱纠纷,妹妹激情刺死姐姐,现场惨烈,你了解犯罪心理常识吗?

五岁前儿童早期发展,主要指早期社会化和早期性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幼儿遭受压迫、压制和镇压的早期经历等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性的发育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恶劣的家庭互动,不良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对成长中儿童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童年期创伤及恶劣的家庭环境容易促使儿童(个体)形成攻击、反社会的人格。

心理问题与犯罪的关系

可以说,恶性犯罪的罪犯往往都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实施犯罪,往往是他们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结果。如果他们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也许就不会采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当然,碰到不幸生活事件的人有很多,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为罪犯,而是用更健康的方式处理好了那些危机。而那些罪犯可能遭遇过不幸,但是却没有从不幸中走出来,形成了比较扭曲的性格,进而最终酿成大不幸。

金钱纠纷,妹妹激情刺死姐姐,现场惨烈,你了解犯罪心理常识吗?

但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不代表就会犯罪,更不代表就可以因此“免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心理困惑,只是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已经失去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往往后两者中,实施犯罪的可能性相比常人较大。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也是不会走到实施犯罪这一步的。

法律上认为属于“免责”或“减轻”范畴,特指那些“已经失去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等。因为他们是属于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待他们最好的办法是严格的“控制”起来,严格约束其行为。常人的涉黑行恶,必须严肃清除。

变态不会写在脸上,不会那么容易被你识别。你不太可能通过仅仅看一下这个人长成什么样的,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变态”。变态会用言语或行为,来“引诱”你与之纠缠,而我们常常会陷入这种纠缠中,因为总想着自己不能就这么没有勇气,一走了之吧。三十六计,走为上。遇见变态,或者疑似变态,最保全自己的做法,就是远离。

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个人内心冲突和社会矛盾也可以有很多非暴力的方式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关怀罪犯的心理不仅是一种社会共进的需要,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有一部分人,最终实施自取灭亡式的犯罪,也许是因为觉得自己活在世上是没有人爱、不被关心吧?

对于那些激情犯罪的人,是可以原谅的吗?


本文部分观点、素材来源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