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亞洲經濟的科技熱潮即將重新啓動,穿戴式設備及連網家電等新時代裝置的爆炸性成長,正填補智能手機逐漸冷卻的銷售。

國際貨幣基金(IMF)亞太部門資深官員馬泰(Koshy Mathai)說:“某些地區的需求可能正在疲軟,其他地區則在增強。”他指出,即將出現的需求來自“中國、印度及其他邊境市場的龐大中產階級”。

這對世界經濟是好消息,亞太地區佔全球成長的六成,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易受智能手機循環影響的科技供應鏈。

IMF不是唯一看到新科技循環崛起的機構,摩根士丹利公司分析師上月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世界正處於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後期階段,轉向一個以資料爲中心全新運算時代的初期階段。

重要的是,在這個新時代裏多重科技同時出現,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與增強現實,所需的信息科技投資,是1990年網絡問世以來所無法相比的。

Gartner預測,2021年穿戴式相機的全球銷售將達560萬臺,爲今年160萬臺三倍多;同一期間智能手錶銷售可望由4800萬支增至8100萬支,而頭戴式顯示器將增加一倍以上至6700萬片。

國際數據信息公司(IDC)指出,今年花在機器人與無人機解決方案的支出,將達到1031億美元,比去年增加21%,且在2021年以前將增加一倍以上至2184億美元。

中國、日本、韓國及臺灣地區將是受惠最大的經濟體,因爲這些新產品帶動對半導體、顯示器等零件的新需求。

可望受惠的製造商,包括韓國LG顯示器公司生產用於智能手錶、藍牙裝置的顯示器;三星電子公司生產內存容量;日本Sony正在開發用於無人機、自駕車、遊戲機、工業設備的3D感應芯片。

如果本網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爲其作品不宜公開自由傳播,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