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上黨,清晨已有幾分涼意。但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旱地西紅柿的地頭市場一大早卻顯得如夏日般炎熱:幾十名工人揮汗如雨快速採摘、緊張分裝,幾輛外地大貨車焦急等待、排隊裝運…… “我是從2008年開始大規模種植壺關旱地西紅柿的,2009年成立了壺關縣義德盛鄉種養合作社,這些年效益一直不錯。今年西紅柿價格較高,現在能賣到1.5元到1.8元/斤。”旱地西紅柿種植大戶慄交忠掩飾不住臉上的笑容,他告訴記者,今年他種植旱地西紅柿200畝,平均畝產18000斤,最高畝產可達到25000斤,將會爲他帶來 一筆可觀的收入。

店上鎮是國家級貧困縣壺關縣的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爲主的農業大鎮,以最早種植旱地西紅柿聞名遐邇,至今已有20餘年旱地西紅柿種植歷史。2017年底,全鎮旱地西紅柿種植面積達6000畝。十五六個村的老百姓靠着種植旱地西紅柿過上了好日子。目前,壺關縣已與京東山西農特產館等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功打開了該縣旱地西紅柿的進京之路。

壺關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氣候溫和,處於中國北方最適宜種植旱地西紅柿的黃金地帶。2016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該縣通過集中規模、農戶分散、大戶承包和合作社互助等經營形式,形成了涉及9個鄉鎮、120個專業村的規模化種植格局,建成了20個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基地,全縣旱地西紅柿年均種植面積達5萬畝,畝均純收入達6000-10000元。目前,全縣湧現出了紹良、長林、固村、烏集頭等30多個“一村一品”西紅柿種植專業村,100餘個種植大戶,旱地西紅柿產業已成爲壺關縣“一縣一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導產業。壺關旱地西紅柿因其營養好、硬度大、耐貯運,銷售範圍已由周邊擴大至湖北、上海、浙江、山東、安徽等14個省市。

近年來,壺關縣立足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提出打造中國北方旱地西紅柿之鄉的戰略目標,引導扶持廣大農民發展旱地西紅柿種植產業。壺關縣政府連續多年把5萬畝旱地西紅柿種植工程列入縣級農業重點工程項目,爲旱地西紅柿規模種植戶每畝補貼100元種苗款和35元種植業保險,提高種植戶積極性,降低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針對農戶在種植旱地西紅柿過程中遇到的育苗、定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疑難問題,由包村包基地農技人員進行對口講解和手把手指導,將旱地西紅柿生產、銷售等信息第一時間送達種植戶家中,爲廣大旱地西紅柿種植戶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積極參加國家、省、市農業博覽會以及在新聞媒體播發壺關旱地西紅柿專題廣告,吸引衆多外地客商的目光;鼓勵和吸引廣大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企辦廠,從土地使用、手續審批、稅費減免等多方面着力拓展旱地西紅柿深加工項目,引深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如今,旱地西紅柿步入了產業化發展的全新“舞臺”,壺關縣與山西紅鋼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總投資5000萬元上馬旱地西紅柿深加工系列項目,目前已建成3000平方米廠房、冷庫。項目完成後,年可加工轉化西紅柿100萬噸,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200餘人,爲旱地西紅柿規模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穿行在壺關縣鄉村公路之間,隨處可見旱地西紅柿的蹤影。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該縣農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開始探索種植旱地西紅柿,如今經過30多年的試驗、示範和推廣,現已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格局。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了2個市級、3個縣級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片(點),示範面積0.42萬畝。示範推廣綠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成爲全縣綠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田和樣板田。將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作爲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重要抓手,2017年新認證無公害企業15家、有機轉換企業1家,認證“三品”農產品品種24種,檢測認證面積0.9萬畝。另外1家綠色認證企業申報資料正待農業部審覈。2016年壺關縣成功爲旱地西紅柿取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認證,成了該縣名副其實的特色產業品牌。截至目前,壺關縣共有23家企業、33個品種通過“三品”認證,認證面積達到1.1萬畝。(韓 謙 李 淵 賀文生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