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左)正在爲學員講解裝備的操作使用方法。劉志尚攝

  初春的瀋陽,春風和煦,鶯飛草長。

  某訓練場上,氣象裝備操作訓練正在火熱進行。突然,一輛氣象雷達車“趴窩”,學員們忙得滿頭大汗卻無計可施。“發射系統不工作,沒有回波,問題肯定出在發射機腔體內的發射管。”一名年過半百的教員聲若洪鐘、果斷指揮。

  大家按照他的思路迅速展開排查,果不其然。隨後,氣象雷達車重新投入戰鬥,那名教員則穿梭在學員中間,不時解答着學員們的提問。

  這名教員叫劉安,是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士官學校氣象教研室一名“老將”,至今已經從軍38年、執教31載。看着激情四溢、熱情似火的他,學員們怎麼也想不到,正值年富力強的劉安即將退出現役,並迎來“文職人員”這一稱呼。

  原來,根據有關規定,劉安所在氣象教研室需有1人提前退出現役。消息傳出後,猶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在教研室激起了不小波瀾。

  糾結同樣出現在劉安的心裏。如果就年齡而言,教研室數他歲數最大、資歷最老,符合提前退休條件。閒暇之餘,劉安也想一退了之,忙了大半輩子,帶出了2000多名學員,收穫了一大把成果和榮譽,也算“功成名就”了,享享清福也未嘗不可。當他剛剛流露出提前退休的想法,有2家地方公司就找上了門,熱情邀請他加盟,並許諾以高薪待遇。

  憑藉自己的專業技術優勢,退休到地方公司,完全可以再幹一番事業。正當他猶豫之時,有同事開玩笑說:“劉教授,你是一個閒得住的人嗎?你捨得離開三尺講臺嗎?你捨得那些求知若渴的學員嗎?”靜下心來想想,幾十年的“教書匠”生活,早已融進了劉安的血脈靈魂。腦海裏每天浮現最多的,就是他的課堂、他的學員、他的課題。在他記憶中,已經連續10年沒有休過暑假了。

  撫摸金質國防服役勳章,經過再三思量,他鄭重向校黨委遞交申請報告,主動提出提前退出現役,同時申請轉改文職人員。當組織找他談話,他深情地說道:“作爲一名農家子弟,能夠走到今天,我已經很知足了。一個人不能總想着向組織索取什麼,還要想着能爲組織做些什麼。我們的事業需要新鮮血液、需要年輕同志,作爲老黨員、老軍人、老教員,我理應帶頭。”提到轉改文職人員,他說得更加簡單直白:“無論穿不穿軍裝,我首先是名教員,只要還能站在講臺上,身份並不重要。轉身,是爲了更好地發展。”

  聽到劉安“不休而改”的消息,氣象教研室主任魏磊長長鬆了一口氣:這樣的“金疙瘩”,如果選擇走人,真的捨不得。魏磊說:“從個人情感來講,無論讓誰提前退出現役,都難以割捨;從組織需要出發,始終要有人作出犧牲;從工作角度來看,劉安就像教研室的‘定海神針’,每次實彈射擊,無論氣象車數量多少、連接電線多複雜、故障問題難度多大,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感到踏實,因爲他是出了名的‘零差錯’。”劉安在課題研究方面更是一把好手,接連榮獲18項“軍隊科技進步獎”,還帶出了10多名年輕教員,很多教學訓練所用模擬器材都是他的“傑作”。學校調整改革後,教研室任務大幅度增加,他一人擔負了炮兵和防空兵2個兵種的氣象教學任務。

  “沒有高度精確的氣象數據保障,武器裝備就很難發揮最大效能,實施精確火力作戰就會大打折扣……”在等待上級批覆轉改文職人員的日子裏,劉安一如既往,忙碌在教學科研一線。新學期,他主動承擔了多項課程教學,以及《某型氣象模擬訓練小型無人機系統》等課題研究任務。三尺講臺,實驗室裏……細心的人們發現,劉安比以前更忙了。(周燕虎 劉志尚)

(責編:羋金、黃子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