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状似水桶模样的不明生物,近日惊现山东临沂市蒙阴县蒙阴镇汶河畔。这个家伙没有植物通常有的根茎叶,也不像动物那样行动分明。有居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太岁”。不明生物究竟为何物体,还有待专家进一步鉴定。

  据蒙阴县36岁的宋汉营介绍,9日中午,他在蒙阴县汶河畔附近工地上干活时,一脚踩在软绵绵的东西上,当时还以为踩到了什么“尸体”,一看才知道是块猪肉样的物体。

  12日,宋汉营又在此位置先后发现了其余4个类似的不明生物。5个复合体中,最大的35公斤左右,最小的15公斤左右。宋汉营告诉记者,由于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希望通过媒体找专家鉴定一下。

  记者从相关的媒体报道上了解到,1992年陕西周至县农民杜战盟首先发现类似生物,最初称之为“不明生物体”、“怪肉”,为中国内地各媒体所关注。据了解,这种不明生物在南方一些地方较为普遍,在北方地区发现5个疑似“太岁”实属罕见。

  蒙阴县畜牧专家王法余:我们发现的这个活生物体,据初步推断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太岁,一般很少见。尤其是一个地方同时发现了五个,形成了一个太岁群体,在国内更为罕见。对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活生物体的生存特点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据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同时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宋先生告诉我们,他希望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这些“太岁”进行彻底的研究。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

  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

  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