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

 巴比倫通天他是什麼?你可聽說過巴比倫通天大?巴比倫通天塔,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通天塔真的存在嗎?世界奇聞網(www.qiwen.org)爲大家揭曉巴比倫通天塔的倖存至今的祕密,大家也能看看巴比倫通天塔的圖片。

巴比倫通天塔概述巴比倫通天塔建成於公元前610年,這座通天塔屹立在當時的巴比倫城,在公元前四百多年被摧毀,又名巴別塔。據當時前往遊歷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當時的巴別塔高約96米。

巴比倫通天塔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也許就是因爲塔的高度在當時的建築中是不可想象的吧。

在聖經中記載,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爲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此故事試圖爲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

究竟巴比倫通天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被摧毀的呢?通過巴比倫通天塔的歷史考古,我們能得到些什麼歷史證據呢?

巴比倫通天塔的傳說

正是這座塔使得無數英雄爲之傾倒。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後,即被“巴別”塔的雄姿折服了。他不僅沒有毀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後按照“巴別”塔的樣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埃特門南基是“巴別”塔的另一個名字,意爲“天地的基本住所”)。然而,後來“巴別”塔終於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倫人民的拼死反抗,恨屋及烏,下令徹底摧毀巴比倫城,“巴別”塔厄運難逃,變成一堆瓦礫。即使如此,以熱愛文化名垂青史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愛慕它的雄姿。

公元前331年,他遠征印度時,特意來到了“巴別”塔前,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曉。他一度要修復這座傳奇般的建築,下令全部拆除舊塔,一座更加宏偉壯麗的神塔眼看着有救了。然而,這只是讓人空歡喜而已。據說,此時,一隻患有瘧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這位文治武功蓋世的一代天驕於是一命嗚呼,“巴別”塔也就備受冷落了。事實是,這項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僅清理廢塔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時間,於是,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幾千年下來,巴比倫通天塔已變成了廢墟,真的應驗了猶太人的詛咒。即便如此,幾千年後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見到它時,仍由衷地發出了讚歎之聲。科爾德維寫道:“儘管遺蹟如此殘破,但親眼看到遺蹟是絕非任何書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碩大無比,‘舊約’中的猶太人把它看作人類驕傲的標誌,四面是僧侶們朝拜的豪華的殿堂,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的白牆,華麗的銅門、環繞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敵樓。當年這樣壯麗豪的景象,在整個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

巴比倫通天塔歷史記載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爲“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詞彙(“巴別”)在兩種語言裏竟會意思截然相反,着實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王國,拆毀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爲奴隸,爲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後波斯帝王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亡國爲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迴天,但卻憑藉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裏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他們詛咒道:“沙漠裏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裏,貓頭鷹要住在那裏,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

事實上,巴別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雲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的馬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備受人稱讚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臺上,這些高臺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臺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牆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人們普遍認爲,巴比倫通天塔是一座宗教建築。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僧侶是馬爾杜克的僕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護。爲了取悅他,換取他的恩典,保障國家城市的永固,巴比倫人將“巴別”塔作爲禮物敬獻給了他。在“巴別”塔裏,每年都要定期舉行大規模的典禮活動,成羣結隊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馬爾杜克神廟,分別稱上廟和下廟。下廟供有神像。上廟位於塔頂,裏面沒有神像但金碧輝煌,由深藍色的琉璃磚製成並飾以黃金。巴比倫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來侍奉他們的神靈。大殿內只有一張大牀,牀上“鋪設十分豪華”(如同希臘和羅馬貴族一樣,美索不達米亞貴族也是躺着進食),牀邊有一張飾金的桌子。廟裏只住着一位專門挑選出來陪馬爾杜克尋歡作樂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僧侶們使人們相信,大神不時地來到廟裏並躺在這張牀上休息。只有國王和僧侶才能進入神殿,爲馬爾杜克服務和聽取他的教誨;這種超級神聖的東西是同老百姓無緣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敬拜心目中的神靈,因爲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經受不起大神的目光。據希羅多德記載,神像和附屬物品一共用去黃金800泰侖,摺合現價約值2400萬美元。考古學家曾經在僧侶的一住處發現一隻石鴨,上有銘文“準秤一泰侖”,石鴨約重29.68公斤。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則照此推算,馬爾杜克神像連同附件一共重約23700公斤,都是純金所鑄或製作!除了神靈,誰能享受如此高的禮遇?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爲,巴別塔除了奉祀聖靈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其一是尼布加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顯示個人的榮耀和威嚴,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討好僧侶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便穩固江山。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廟林立,僧侶衆多。僧侶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影響着人民,而且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財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們的支持,恐怕王位也會風雨飄搖。這種憂慮不是多餘的,據歷史學家研究,尼布甲尼撒之後,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衰落,以致波斯人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巴比倫城,這與失去僧侶集團的支持有莫大關係。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認爲,“巴別”塔是一個天象觀測臺。新巴比倫人信仰拜星教,星體就是神,在他們的神話中,馬爾杜克是木星。新巴比倫王國的僧侶們神祕地登上塔頂,難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牀上的馬爾杜克大神嗎?對此希羅多德頗不以爲然,現代學者更不相信,說不定正是他們半躺在牀上觀測天象呢!而且,人類早期的天文知識直接產生於宗教和巫術之中,掌握這些知識的多是僧侶。新巴比倫人取得了當時世界最傑出的天文學成就,這座塔的功勞恐怕不可抹殺。

也有人認爲,巴別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層是祭祀用的神廟,塔頂則是用於軍事瞭望的哨所。

巴比倫通天塔的考古挖掘

巴比倫通天塔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面50多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兩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們現在仍在巴比倫古城遺址上進行着發掘工作。許多宮殿、神廟、街道和住房已經漸漸露出地面。考古學家們正在和歷史學家、藝術家們一起,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複製古城巴比倫大多數建築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這座人類宏偉的古城恢復舊觀。更多相關資料詳見外星探索網www.ufo-1.cn。

巴比倫通天塔相關資料巴比倫通天塔在2006年被拍成電影《巴別塔》。電影的導演還因爲此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64屆金球獎,本片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獎。第79屆奧斯卡獎,本片獲得7項提名。

下面是關於巴比倫通天塔之謎的視頻短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