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川航的英雄機長,可得留意一下您的面部肌肉!

#中國英雄機長#

這兩天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

圖片來源 成都商報客戶端 圖

14日上午,川航3U8633航班飛行途中,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在駕駛艙失壓,氣溫迅速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儀器多數失靈的情況下,川航機長劉傳健的備降被業內稱爲“世界級”備降。“當時沒有任何徵兆,擋風玻璃突然爆裂,副駕(身體)已經飛出去一半。”劉傳健說,在自動設備不能提供幫助情況下,方向、航向,返航機場的位置等完全憑手動和目視,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

爲機長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飛行技術點贊!

迫降成功聽上去讓人振奮,

但有誰又能切身體會到機組人員及乘客當時恐慌的心情呢?

這樣的奇蹟,還是少點爲妙啊...

同時,中六君還想提醒我們的英雄機長,

萬米高空的寒風吹,

除了身體凍傷之外,

可還需要留意面部肌肉

防治面神經炎,也就是面癱...

爲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爲:

實際上,我院中醫科林景琳主任就經常收治到類似的因爲半夜吹空調導致面癱的患者。

林景琳分析到,而川航機長在萬米高空突然經受一陣寒潮,加之身爲機長,肩負着安全落地的使命,心裏一定也是很緊張的吧......而調查顯示,心理因素是引發面神經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過度的緊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面癱。

面癱是個啥?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又被稱爲歪嘴巴、歪歪嘴等。面癱是一種比較複雜的面部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羣運動功能障礙爲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臨牀表現

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脣溝消失、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脣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或許有人會說,

面癱似乎跟中風有點像啊,

所以,面癱就是中風嗎?

面癱到底是不是面部中風呢?

NO!不一定~

這是爲什麼呢?這要從面神經的起源走行說起。面神經走行很複雜,它起源於腦部,穿過內耳,再分叉穿過腮腺,支配面部各表情肌.哪部分出了問題牽連到該部分的面神經,都可以產生面癱症狀。可見,"面癱"≠"中風",腦部、耳部、腮腺部的疾病都可能發生面癱。

面癱根據損傷部位的不同分爲中樞性和周圍性。

中樞性面癱是指病損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癱。由於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樞性面癱時表現爲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牀特點。

周圍性面癱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面癱。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橋腦下部、面神經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爲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可有聽覺改變、舌前2/3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等特點,其中最常見者爲面神經炎即貝爾麻痹,它又稱特發性面癱,是一種急性周圍性面癱,具體原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血管痙攣局部缺血有關,寒冷、涼風刺激、精神創傷可誘發本病。

中醫認爲,本病的發生多與勞作過度、情緒鬱結、面部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趁虛而入有關,主要與陽明、太陽、少陽經筋密切相關。《靈樞》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爲噼,眥急不能卒視。”經氣閉阻,面部經筋失於濡養,筋肉失於約束,筋肌弛緩不收發爲本病,若病久不愈,氣血虧損,筋肉失去濡養而枯槁萎縮,終致口眼歪斜難以恢復。

所以說,機長請注意身體,預防貝爾麻痹!

那麼,面癱該如何預防呢?

①多做功能性鍛鍊,如:抬眉、鼓氣、雙眼緊閉、張大嘴等,每天需要堅持穴位按摩。

②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有條件的話,做些足底按摩。

③適當運動,加強身體鍛鍊,常聽輕快音樂,心情平和愉快,保證充足睡眠。

④用毛巾熱敷臉,每晚 3-4 次,勿用冷水洗臉,遇到寒冷天氣時,需要注意頭部保暖。

面癱該如何治療呢?

1非手術治療

原則:促進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①對於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爲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等藥物。

②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藥水、眼藥膏等;

③按摩,用手按摩面癱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鐘。

④神經康復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頻電療、激光、藥物導入等。

⑤鍼灸治療(急性期不宜在患側面部進行鍼刺或電針,但可選取遠端針刺治療)。

2手術治療

在保守治療3個月後面神經麻痹仍未恢復,測定面神經傳導速度及面肌肌電圖檢查均無反應即無電位活動者,可採用外科手術治療。但目前研究尚無充分的證據支持有效,並且手術減壓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手術減壓的時機、適應證、風險和獲益仍不明確。

本文指導專家

中醫科林景琳主任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學術任職: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醫科主任 中醫康復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廣東省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委員、廣東省鍼灸學會理事會理事廣東省鍼灸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鍼灸學會鍼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協會康復科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亞健康分會委員。

學術專長:從事中醫康復臨牀、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長六經辨證運用中醫中藥、鍼灸、理筋正脊手法、運用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方法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骨科之功能障礙疾患和胃腸功能性疾患、胃腸腫瘤術後相關醫療康復、各種痛症、骨關節及軟組織傷病、頸椎病、頸源性頭暈頭痛、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症、關節炎、骨質增生症、失眠的中西醫結合康復診治,尤其對粘連性腸梗阻、胃癱、面癱、中風癱瘓的康復評定與治療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對胃腸腫瘤術後相關鍼灸康復、頸肩腰腿痛、頸源性頭痛頭暈、失眠、疑難雜病及綜合調理有獨到見解。在國家級、省級醫學雜誌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多次參與省、市級科研項目。

出診時間:週一至週五全天

文/中山六院

部分圖片來源於攝圖網、搜狗圖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