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德里罪案》 海报

发生于2012 年的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又一次被搬上荧幕,这次出手的是Netflix。这样一起让人义愤填膺的案件,是很容易拍成一部描绘罪恶和宣泄愤怒的《熔炉》的。但《德里罪案》的视角更加冷静,并且更加广泛,7集的内容所探讨的领域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德里罪案》直接略过了犯罪过程,以警察局的女副局长为主要视角,从案发后紧锣密鼓的侦查工作开始讲起。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起案件的发生,其背后可能牵涉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并不是简单的“警察抓贼”所能涵括的。

女副局长瓦尔迪卡的女儿一心留学加拿大,为的是离开德里这座“危险”的城市。瓦尔迪卡努力向女儿证明德里正在变好,结果在这时候,轮奸案发生了。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到警察局门口示威,谴责德里警察的无能,瓦尔迪卡的女儿就在游行队伍中。

《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瓦尔迪卡的女儿参加游行

市民们表达自己的不安与不满,本是值得理解并提倡的做法,但在《德里罪案》中,这种做法却妨碍了警察的侦查行动。因为一旦公开了警方所掌握的信息来安抚民众,罪犯就会察觉,然后想尽办法潜逃。

当然,《德里罪案》并没有因为以德里警察为主视角就偏袒警方,从各种细节都可以看出,印度警方的公信力早就荡然无存。比如,当警方刚赶到现场发现两名受害者时,因为车上没有相应的救援设备,需要等待救援车辆过来才能开始工作,却被市民理解为警方袖手旁观。

案件发生没多久就马上到警局示威,给警方施加压力,暗示了此前不知有多少起强奸案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不了了之。

《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围堵警车的德里群众

在瓦尔迪卡指挥的过程中,也多次出现了手下警员纪律松散,得过且过的情况,若不是副局长的雷厉风行,市民们担心的结果恐怕就要发生。究其原因,除了警员本身缺乏责任心之外,该剧还呈现了印度警察的另一个现状给大家看。

警员的装备都是普通木棍,警察局还经常因为欠缴电费而被断电,警车设备简陋,这也是未能第一时间救援受害者的原因之一。片中还穿插了一段印度警察羡慕美国警察待遇好的剧情。经费紧缺,是不可忽视的现状,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许只有印度政府。

那么印度政府的管理层们在案件发生之后做了什么呢?他们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如何利用案件打击政敌上,多次给警察局长施加压力,连瓦尔迪卡的调查工作都受到影响。

《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瓦尔迪卡与正局长在向政府官员汇报

以上的探讨已经涉及到了社会和制度的问题,但《德里罪案》并未止步于此,它还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引出了司法审判和道德审判的矛盾。

在电影《朗读者》中,主角米夏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以为自己是靠道德维系的,其实不对,维系社会的是法律……为了证实谋杀,必须先核实意图,这就是法律。问题从来不是对与错,而在于是否合法。”

案件发生之后,市民们痛恨罪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们甚至在树上吊了六个自制的人形玩偶,表达希望马上绞死罪犯的意愿。负责抓捕罪犯的警察也多次因为害怕市民攻击犯人而花费更多精力去护送罪犯,好让他们顺利接受法律审判。

《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树上吊着六个罪犯人偶

对于不常与法律打交道的市民来说,用道德来审视一切是他们的正常习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警察,则不得不把司法公正放在第一位。可是,警察也是人,尤其瓦尔迪卡的女儿与受害者同龄,她内心的愤恨可想而知。

无奈身为法律的守护者,瓦尔迪卡必须压抑自己的人性,在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压力下,将六名犯人绳之以法。

在第七集末尾,传来了案件的主犯在审判前自杀的消息(现实亦是如此),虽然剧中没有明确表现出瓦尔迪卡对消息真实性的态度,但也不得不让人怀疑主犯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警察在狱中私立公堂,种种猜想让人不寒而栗。

《德里罪案》:轮奸案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崩塌

案件中的主犯

如果说《熔炉》直接表现罪恶燃起了观众心中的火,《德里罪案》冰冷的色调,晃动的镜头则让观众从头到尾都身处寒冷的冰窖中,冷静而又不安。

它让我们看到,表面上看起来只关乎正义与邪恶的一起事件,背后牵动着社会的每个细胞,这不止是受害者个人的悲哀,也不止是警方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或许以后我们在看到类似的事件时,应该平复情绪的起伏,从多角度来思考与分析,而不是跟随大众喊一句正义的口号就转身离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