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到北京時間星期二晚上,巴勒斯坦人抗議活動遭以色列軍隊鎮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上升到至少60人,另有2000多人受傷。美國搬遷使館造成如此嚴重的傷亡代價,無論如何從倫理上都講不通。世界輿論大多譴責以色列的鎮壓,並且對美國遷館持批評態度。

  現在是巴勒斯坦空前孱弱、中東地區伊斯蘭國家分裂也很嚴重的時候。美以喫準了反對者“掀不起大浪”,因此纔敢走出把美國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這步險棋。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確沒能力反抗,但美使館“喬遷”導致這麼多人死亡,這一天多半會帶着“蒙難”等字眼永久載入耶路撒冷的歷史,並且被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代代相傳。美國遷館所製造的仇恨很可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歷久彌新。

  耶路撒冷的故事進一步映上血光,這對以色列不是好事。耶路撒冷的複雜歷史無法改寫,它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這樣的記憶無法抹去。不同宗教和種族都不肯放棄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和美國都必須面對的現實。

  美國把使館遷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因此得分,但這不是耶路撒冷問題的終結。美國給了以色列支持,不過這種支持不可能是永遠的,中東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早晚會被歷史淹沒。以色列如果不能與巴勒斯坦通過談判解決領土問題,無論它多強大,其命運都無法最終安定下來。

  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數量太多了。以色列是彈丸之地,完全被阿拉伯世界包圍。它現在的實力在中東鶴立雞羣,又有美國護着,在對抗中處於絕對優勢。然而山不轉水轉,以色列與如此龐大的民族對抗很難經得起時間考驗,美國的保護也不是保險。

  以色列應當借現在實力佔上風的時機,與巴勒斯坦人達成永久和平協議,做到與阿拉伯世界的徹底和解。只靠武力開路,不斷加劇仇恨,這應當說是以色列的下下策。

  的確,由於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分裂等因素,以色列在近年來鞏固了自己的地區優勢,安全形勢得以緩解。但是這一切並非以色列一手導演的,中東格局變化的絕大部分推力來自外部世界,特別是蘇聯解體效應的持續發酵。

  也就是說,以色列靠自己的力量把控不了命運,它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政治變遷中的一葉浮萍,今後仍將會是那樣。

  面對這樣的長遠形勢,慣性地生活在與周圍大社會的對抗中,甚至間歇性地增加仇恨記憶,把自己的安全主要寄託在世界第一大力量的保護上,這對以色列來說顯然不是穩妥之道。借過得相對好的時候爭取化解矛盾,增加沒有外界絕對保護也能生存下去的環境條件,將是對以色列未來安全的儲蓄。

  也許以色列覺得它選擇現在的路線是被迫的,但如果這樣做真的成爲以色列擺脫不了的歷史慣性,那將很糟糕。尤其是,如果以色列自己不主動掙脫當前的路線,外部力量幫不了它的忙。

  生於憂患,世界上很多語言中都有類似表述。以色列如今處在四鄰最弱的時期,這不該被它當做鞏固強硬路線的機會,而應被用來製造和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