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什麼周杰倫的新歌一股東北味兒?

今天壹讀君被周杰倫的新專刷屏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這首新專的歌詞畫風是這樣的:

杰倫小哥哥,你咋地了?

大家都哀嚎着杰倫小公舉你是怎麼了,方文山不在你就隨便寫詞了嗎?甚至有些歌迷都開始問方文山寫歌多少錢一手,粉絲衆籌不行嗎。對此,周杰倫也做出了回應:

沒錯,這首歌的歌名就叫做《不愛我就拉倒》。這種蜜汁東北口兒是咋回事啊,杰倫你明明是個臺灣人爲啥寫的歌一股子大碴子味兒?

其實不是杰倫被東北人附體,而是臺灣話和東北話本來就是有那麼一點沾親帶故的,而且都非常容易把人帶跑!那麼究竟哪個更容易把人帶跑呢?

普通話賊標準的值班壹讀君丨胡桑桑

從起源來看,東北話和臺灣腔多少有點關係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一句“西蜀子云亭”,其中的“西蜀子云”,指的就是西漢時期的官吏、學者揚雄。揚雄有一部著作,名叫《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這本書中把當時的地界劃分爲十二大方言區,東北是在“燕帶方言區”。當時燕人的活動區域非常廣,從燕山以東到朝鮮半島北部、松花江南岸,北方大地幾乎佈滿了燕人的足跡。

這是最初的東北話。其後數代,魯、冀、豫、晉等省不斷有人口流入東北。再加上元代起,漢族和少數民族南北流動融合,尤其明清,大量失業的關內農民流入東北。這些都融合出了所謂的“東北官話”。狹義上的“北方官話”,指的就是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

關於當時的東北人講官話是什麼樣子,壹讀君(微信:yiduiread)覺得可以從這個視頻體會一下↓

通常被我們作爲基準的普通話,其實是在1923年纔開始籌備制定的。成立於1919年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在1923年的第五次會議上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國語。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彙》後,這事兒就算是有名有份名正言順的了。再後來,在國語的基礎上,1955年的新中國政權又制訂了普通話標準。

而我們現在所謂臺灣腔的出現比普通話要晚一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同年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在1946年的4月,“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並推行“國語運動”,以強制的方式推廣國語。

△臺灣推行國語之初,標準教材是趙元任博士發音的國語留聲片

強制到什麼程度呢?當時,學校內部是禁止說方言的,連電臺的臺語節目播放時間都嚴格限制在一小時以內。雖然後來國語運動被廢除,但滾滾之勢已經難以遏制。到現在,國語在臺灣的普及率已有近90%的程度。

我們現在所謂的臺灣腔,就是帶着閩南話方言底子的臺灣本土居民努力學習國語的結果。

所以,從時間線上來說,先有東北話,然後有國語,然後有臺灣腔。

臺灣腔和東北話有啥區別?

臺灣偶像劇裏常常會有類似“暖暖的,很窩心”之類的表述。但是如果你對着東北人說起同樣的話,你可能會被認爲精分。“窩心”這個詞在臺灣是“蜜汁感動”,在北方就是“謎の不爽”。

△這兩個不同的“窩心”,都跟窩心腳沒什麼關係

再比如“機車”在臺灣就延展出了罵人這個用途,“牛郎”在臺灣也有了某些咳咳咳的內涵。國語在臺灣推行之後,有許多詞慢慢改變了自己原有的意思。

但是總體來講,雖然部分詞義上會有區別,但臺灣腔畢竟是由國語演化而來的,所以其用詞本身與普通話差別並不太大,只是比普通話更多語氣詞,沒有翹舌音,比如“支不支持”會被說成“滋不滋磁啊”。

樣我們債來瞅瞅東北話。

東北話裏單單用來表示程度的副詞,也就是學英語的時候放在句尾或者形容詞前加的那個帶“ly”的東西,就有數種。比較常用的有“老、誠、賊、忒、老鼻子”等。比如“我老覺着吧,他待人誠好、賊機靈,就你對他忒差勁了,你到底知不知道老鼻子人稀罕他了”;實詞虛化而來的準程度副詞有“精、確、稀、齁、屁”等,繼續比如“你那晚沒帶傘,淋了個精溼,大晚上確黑確黑的,還齁冷,他一接到你電話就一路跑來接你,沒把他累屁了”;擬聲的類程度副詞有“鋼鋼、嘎嘎、呱呱、嗷嗷”等,再來比如“咱哥倆的關係沒的說,鋼鋼的,我也不是來坑你,當時那天嘎嘎冷的,他也給澆得呱呱溼,要不是對你嗷嗷上心的,他能這麼賣命嘛”。呃當然,一般不同的地區,會對其中幾個詞有偏好,不會像壹讀君(微信:yiduiread)舉例這麼極端。

所以感受一下,光光程度副詞已經有這麼多個了。而我們回頭再想想臺灣腔裏的程度副詞……可能只有“比較”“蠻”和“好”了吧。

在語法上,臺灣腔跟普通話相比有明顯的差異。比如面對一個大肘子↓

別人問:“你喫過沒?”

臺灣腔的回答是:“我有喫過。”——“有”作爲助動詞。別人問:“應該怎麼喫?”

臺灣腔的回答是:“在飯店裏都不能用啃的好不滿足哦。”——“用”作爲助動詞。

別人問:“好不好喫?”

臺灣腔的回答是:“還不錯哦你們要不要嚐嚐看?”——XX和“看”動詞重疊。

而東北話則差異小得多,尤其是黑龍江的東北話。2006年,有一位漢語言研究學者聶志平,他從後綴、代詞、時間名詞、方位詞、介詞、連詞、助詞、量詞、兒化詞語等封閉的形式類對黑龍江方言與北京話進行比較,計算出兩種方言詞法的一致率爲95.24%。對,數字就是這麼精確,比率就是這麼高……這也是相對於吉林和遼寧來說,黑龍江人最不容易一開口就被人發現自己的東北身份的原因。

臺灣腔和東北話,都很偷懶

不過臺灣腔和東北話有一個相同點:喜歡縮略。

比如:

臺灣腔:你嗎,他已經你很久了,你現在就醬紫回答他,好好考慮一下嘛。

東北話:你先去一下頭髮,然後整點菜,點酒,幾朵花,然後就能他了。

這兩處分別是臺灣腔和東北話中出現的縮略。作爲犯懶的產物,它們都需要配合上下文語境使用,但根本上形式是不同的。

臺灣腔中的縮略多存在於語音層面,比如說話習慣上的連讀啊,比如發音吐字沒有輕聲啊,比如拖音啊,比如沒有兒化音和捲舌音啊。

而與此相對的是,東北話的省略是語義上的“多義大一統”。一個“整”字簡直包羅萬象,堪稱東北話的萬能動詞,有極強的綜合能力,能帶幾乎任何一類實詞。你想用它整點啥,它都能還你一副虎虎生威的氣勢。

除了以上區別之外,最能讓人發現是臺灣腔或是東北口音的,就是發音了。

與普通話相比,東北口音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特徵是,它會把不咬脣的w發成咬脣的v。比如某位壹讀君人稱“一萬老師”,要是用東北話念出來的話就是“一van老師”,配合他的英文名“Evan”,就特別朗朗上口有feel。

還有一個大特徵,是聲母r時常會被念成y。比如在東北姓任就比較喫虧,“任大爺”會被稱呼成“淫大爺”,令未成年少女產生曠日持久的心理陰影……

還有一些別的,比如平翹舌不分,把o發成e,把“還”“沒”“別”等字念成四聲來表示着重等等,都是過往東北話的特徵,但都多多少少隨着歷史的滾滾洪流被普通話影響了。

但無論如何,雖然絕大部分發音還是和普通話一樣,但比起普通話讀音,東北話中的發音需要花更小的力道,嘴的開合幅度也更小。東北話確實是以省力爲原則,趨於簡省。雖然趙本山的推廣肯定是東北話壯大的一大原因,但“省力”和“順口”的程度也確實堪稱無可比擬,使得習慣了普通話或者北方方言的中國人被省力的東北口音帶跑如滔滔江水順流而下。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討論臺灣腔。

臺灣腔會把卷舌音統統發成平舌音,“你再醬紫縮我我就哭給你看噢”這樣的。

另一點,是沒有輕脣音。這就類同胡建人“把f發成h”。由於當地方言是不帶f或者v這類脣音的,所以尤其老年人,很多就會就近把它們發成h。

臺灣腔裏最大的特點是不分前後鼻音,ing eng會發成in en。

這些特點爲同樣缺少方言後鼻音、捲舌音的南方人模仿臺灣腔提供了必要的先天條件,南方人被臺灣腔帶跑也更容易。

通過以上對比,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要主動速成一種口音的話,臺灣腔是更快更明確更有規律可循;但要說到深遠的被動影響,恐怕還是東北話要更勝一籌了。

而得出這個結論的同時,壹讀君夜觀星象,彷彿看到天上的星星們排成了“姐姐”兩個大字,壹讀君試圖開口唸出來,夜空中久久迴盪的卻是……

“結界!

參考資料

李英姿:《東北方言研究綜述》,《現代語文》,2008;

張兆金:《東北方言程度副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東北師範大學,2014;

鄭良偉:《北京話和臺灣話輕聲出現的異同、歷史由來和臺灣新生代國語的形成》,《語言研究》,1987;

陳茜:《臺灣國語推行現狀與國語推廣方略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3。

於爲:《東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觸與文化影響》,《社會科學家》,2014。

點擊圖片閱讀 | 原來白T充滿了性暗示?

點擊圖片閱讀 | 產房實拍:每一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點擊圖片閱讀 | 運氣就像一隻小狗,有時狂躁有時甜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