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這種說法認爲李白是醉酒溺死的,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爲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說李白醉中在船上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時,翻身落水溺死。

   一提起李白,很多人都會順口背誦他的很多詩篇,但是,雖然李白的詩放蕩不羈,但是他的死亡願意卻成爲一個謎。

 

  病死之說:

 

  李白是病死的這一觀點被學者們普遍認可。這一觀點認爲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爲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李陽冰是李白族叔,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也寫道: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爲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爲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曾說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醉酒後溺死之說:

 

  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爲,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說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說卒於此,都不說得的什麼病爲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而到了一百多年後,皮日休《七愛詩》中才突然冒出個腐脅疾,顯然這值得我們懷疑。

 

  由於李白一生嗜酒如命,號稱醉仙。他的衆多作品也以酒爲題。如《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

 

  李白的死很可能與酒有關。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而這種說法認爲李白是醉酒溺死的,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爲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說李白醉中在船上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時,翻身落水溺死。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有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之語,可見,他也認爲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

 

  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

 

  那麼,李白可能不可能像這些人記載的那樣是溺死呢?

 

  假若是溺死,爲何時人並不加以記載?有學者認爲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爲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爲了掩飾真相,往往當做病故。

 

  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詞。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然在當塗,於是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爲他避諱而寫作疾終。其他的人也因爲這個原因閃爍其詞。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彷彿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說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說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

 

  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正史中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在提到李白之死時,都一筆代過,並沒有說明李白的死因。《舊唐書》只說李白是醉死於宣城的。那麼是醉而病死的,還是醉而溺死的呢?人們不得而知。

 

  或許是人們不願憑弔溺死之人而說李白是病死的,或許是古人不願面對李白病死的結局,寧肯認可他入水捉月、仙遊羽化也未可知。兩種死因都難以排除。如今看來,解開李白死因之謎並無多大意義,倒是唐代項斯《經李白墓》裏面的一句話醉死此江邊很值得後人玩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