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夷山千年悬棺隐藏的秘密

  在汉族人当中,最普遍可见的下葬方式便是土葬了。也许你也听说过天葬、海葬,但你知道武夷山的千年悬棺吗?这些棺木放置在高崖绝壁上,成为武夷山的奇景。那么,千年悬棺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揭秘其中的真相。

  武夷山悬棺葬同天葬、水葬一样,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武夷山千年悬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时代,远自我国商周时代便已出现。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武夷山位于横贯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脉北段,方圆70平方公里。

 

  揭秘武夷山千年悬棺隐藏的秘密

  这里的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并有着奇特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在地质史上,由于造山运动的影响,这里的山脉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在峭壁峡谷间形成了许多的天然缝隙和岩洞。

  就在这些天然的岩洞里,存放着远古时代巨大的秘密。一千多年前,福建的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吃惊,便在笔记里写下了 “悬棺”一词。从此,悬棺成为同类葬俗的专用名词。

  武夷曾属瓯地。古时有过闽瓯、越沤(瓯)等称,秦汉之际又俗分为东瓯、西瓯,武夷应属瓯人的活动中心。春秋末,西迁的西瓯人统一了岭西,沿续至今的就是壮族。壮族人自称中有“但”的音节,即与先世源于古越的疍人有关。壮族有个原始故事:说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养了一个短尾人。她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揭秘武夷山千年悬棺隐藏的秘密

  这个瓯人的故事,与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联系。“龙子”是疍人的自称,这个短尾人就包含了疍人的图腾崇拜印迹。祝穆(宋)曾引古记云:“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她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母子两人居于山中,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同源于古越疍人──“但”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这种葬俗难道发源于母系社会?或是与母系的某种风俗有关?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似仅出于后人的崇敬,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这种礼遇,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这种葬俗必然与当时武夷民族意识有关。悬棺是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迹。郭沫若先生考察时曾提出,这是一种属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悬棺数千”,那时,悬棺可能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风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条件。

 

  揭秘武夷山千年悬棺隐藏的秘密

  古代人为何要将棺材悬置高山绝壁上,也为众人猜疑而多年未获解答的历史之谜。目前,对古人实行悬棺也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孙后代显贵;一说是保护先人尸体,不让人兽侵犯;再一说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总之,有关悬棺历史的研究刚刚开始,悬棺之谜有待全面揭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