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这一生,都在苦苦寻找最美的风景。

然而,世上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生活过的那些古村里,古道、古桥、古树……那些美的不像话的古村落,她不是我们的美好想象,她真实存在!

1

邂逅溪里方

刚到达溪里方村时,我们就邂逅了这道风景。

溪里方村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因为村东西两侧有溪,自源头蜿蜒流过村庄,村民以方姓为主,故而村名为“溪里方”。

作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无不镌刻着岁月流逝的斑驳痕迹。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踏着石板路上飘零的落叶,穿梭在灰墙黑瓦、房头爬满枯藤的老宅间,心下静然。好像每一步都踩在时光的脚印上,回声悠长。

这里是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

明洪武年间,方氏祖伯礼,即是方孝孺的从弟,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里迁居到这里,渐成县邑望族。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方氏家族留下了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昔日有“九庭(井)十明堂”之称。

九房: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老大房,中间镶嵌的这个字,连起来就是,恭、德、贤、安、信、怀、仁、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个家族家规的彰显;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三堂: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堂名也寄托着先族的厚望与心愿。曲折的街巷空间、多元的院落格局,重点历史建筑、历史院落保存比较完整,是浙东山地民居的典型代表。

如果你有幸参观了有代表性的仁二房、仁三房、福寿堂、恭房等大宅。有几处宅院的房板上,还贴着明国的大字报,破碎的纸片粘着陈旧的房板,它似乎要告诉我们,它才是这里的主人。

这不禁让人感慨,这些屋子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执手相伴的佳人换了一对又一对。似水年华里,多少红粉佳人青丝化为白雪,只有这宅院还寂寞地静静地矗立在绿树丛中。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穿行在这些古老的院落里,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 600多年的村落历史长卷,就留在这斑驳的泥石墙上,流在雨水打黑的瓦楞上,画在日子浸黄的房板上,刻在方格、菱形和井字纹的窗棂上,铺在悠长悠长的小巷石板上,飘渺在方氏宗祠的香火缭绕中。

文化在溪里方驻守,亦步亦景亦文化,溪里方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木板上的字报,厅堂中的牌匾,门楣上的古训,处处遗落着文化的珠玑。溪里方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就因了文化而灵动生气。

2

旧貌换新颜

然而,这个静谧的小村庄由于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是一个集体收入甚微的贫困村。

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带领村民走上“绿色致富”之路,成为了村干部们日思夜想的问题。

好在近年来,溪里方村强化产业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加快土地流转,在载体与能力上下功夫,创新思路,精心组织,使村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在溪里方,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一家一庭院、一户一园林”,已在这个村逐渐凸显,溪里方村通过“特色庭院”的创建,持续有力地推动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同时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最多农户盆景产业年收入达到30万元。

2016年,村里将庭院里有50盆以上树桩盆景的家庭列为示范户,以此带动其他村民打造庭院盆景,现在越来越多村民都享受到了‘庭院经济’的‘红利’。

溪里方村还通过盘活利用集体用房、居民住宅等闲置资产,依托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运作,引进上海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溪里方主题园艺示范乡村”项目。

村里租赁回收仁三房、仿古公寓等空置民宅,干部多次赶赴上海与民宅户沟通协调,签订租赁协议,完成了15处空置民宅统一回收,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

收储后的仁三房被打造成盆景主题书店、乡村风物馆、园艺茶咖、方志馆、盆景教育学院等。

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乡伴文旅团队合作,改建村居家养老院建设精品民宿“圃舍”。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村民富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积极“反哺”提升村容旅游环境,成功创建A级景区村,进一步吸引游客,全力打造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又挖到一个宁波古村!黑瓦灰墙,宁静安逸,后半生都想住这里!

如今,溪里方村是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村落名录。未来,象山溪里方村必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对于溪里方村,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