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得不償失

針對美方單方面不斷升級貿易摩擦的行爲,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丁一凡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經貿關係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事關世界繁榮與穩定。美方打出了一套看似威猛但“先傷己,後傷人”的七傷拳,奉勸戒之慎之,不懼陪之鬥之。

中國是美國政治極端化的“替罪羊”

“美國當前的政治極端化非常嚴重。但是美國那麼多問題,它不會承認都是自己的,一定要拿外來因素做‘替罪羊’。”丁一凡表示,中國正是美國國內問題的“替罪羊”。

在丁一凡看來,美方挑起貿易戰,反映出美國政治精英的一種恐慌。中國經濟發展太快,美國一些政客現在已經失去了自信心。近100年裏,美國遇到了許多挑戰者,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挑戰者真正有實力能夠做到現在這樣,而且這個變化發生得這麼快。“解釋不了中國的發展,只好編故事,正是因爲這種恐慌,他們隨時會想出一些辦法來給中美之間製造更多的矛盾和摩擦,我們未來可能要習慣於中美之間不斷出現爭執、爭端。”丁一凡說。

丁一凡認爲,美方不斷拋出的“中國強制技術轉讓論”“中國盜竊知識產權論”等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謬論,都是爲大搞經貿摩擦所找的藉口。以知識產權爲例,2017年中國已成爲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國,2018年,中國對外知識產權付費高達358億美元,是全球第四大專利進口國。

丁一凡表示,美方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利用關稅打斷以中國爲中心的全球生產鏈。他們認爲,中國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之所以迅猛異常,是因爲外國企業的介入使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且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很多是衝着美歐市場來的。如果打斷這個鏈條,外國企業就只能搬出中國。爲打掉中國的發展能力,美國不惜“喫點苦頭”,暫時委屈一下美國的企業。

“美國與中國脫鉤的想法一廂情願。”丁一凡說,如果美方減少中國對美出口的話,除非經濟衰退,需求下降。如果需求上漲,經濟復甦,進口一定是增加的,歷史觀察從來都是如此。

丁一凡認爲,新保守主義者在美國現政府中掌握了話語權,他們之所以敢於對中國挑起貿易戰,是因爲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他們曾經通過貿易制裁的方法,有效地遏制了前蘇聯;後來又在與日本的雙邊貿易談判中,逼迫日本做出巨大讓步。他們陶醉於既往的勝利,並認爲可以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中國。中國在談判中表現出的誠意和建設性態度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但美方卻將中國的善意視爲軟弱可欺。

“經濟全球化完全改變了當年美國對日本和前蘇聯的那種強制的優勢。美方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中國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丁一凡說。

中美經貿摩擦加劇,誰更受傷?

所謂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真相是什麼?丁一凡認爲,中美貿易是典型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係“反了過來”。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總是出口初級產品,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總是出口工業製成品。工業製成品的價格恆定,甚至會上漲,但初級產品的價格從長週期歷史來看,是往下走的。初級產品是競爭非常強的市場,所以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對生產及出口初級產品國家是不利的。但在中美貿易中,美國賣給中國的都是初級產品,如大豆、糧食、石油、天然氣,中國賣給美國都是工業製成品。美國有一些高端工業製成品,但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禁止對中國出口。

“美國值錢的產品我們買不到,不值錢的產品想對你出口,以此來拉平你對他的出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丁一凡說。

丁一凡認爲,增加關稅看似給美國政府增添了一定的財政收入,然而,上一輪上調10%關稅成本的實際承擔者是美國進口企業,而爲避免利潤被侵蝕,成本自然會向下遊企業轉嫁。美國對中國進口的需求巨大,中美貿易中有60%左右是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對於美國的生產消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生產出各種中間產品,並保證價格競爭力,需要有龐大和複雜的工業體系支撐,而縱觀世界各國,目前只有中國支撐得起。美國企業和中國形成價值鏈的相互依賴關係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讓這些企業突然放棄中國去其他國家重新組建價值鏈,並不容易。事實證明,貿易戰給需要從中國進口的美國企業造成了巨大災難,一些依賴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再組裝的中小企業甚至被逼破產。

丁一凡表示,作爲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相互依賴度非常高。美國經濟靠從中國進口廉價商品,維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較穩定的經濟增長。如果打貿易戰破壞這種平衡,與中國“脫鉤”,美國就會失去享受了多年的“低通脹高增長”局面。2018年以來,美國對華出口下降幅度很大,而中國對美出口卻創了歷史紀錄。這說明,美國企業從中國進口有某種剛性。相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石油和大豆等產品可替代性很強。因此,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是得不償失的。美國企業出口少了,生產少了,經濟增長就會下降;反之,中國企業得不到從美國進口的技術產品,就必須增加投資,擴大替代美國進口的生產,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因此而增加動力。

  中國有底氣應對挑戰

“現在美國經濟復甦,看起來指標都好,失業下降,經濟增長很快,表面一派繁榮,但背後隱藏着非常大的隱患。”丁一凡舉例說,能源消耗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指標。從GDP來看,美國如今的GDP較10年前增長5萬億美元,但是2017年能源消耗的水平仍然低於2007年的最高水平。製造業復甦要伴隨着能源消耗的增長,如果能源消耗沒有增長,甚至在下降,那麼這種增長的答案只有——全都是泡沫,就是數字。

5月10日,美方正式宣佈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25%關稅。丁一凡認爲,下一步,如果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都加徵關稅,直接後果就是美國通貨膨脹率大幅上漲,美聯儲將不得已快速提升利息。這是華爾街特別擔心的,因爲這將立即造成美國市場的流動性短缺,然後將導致下一輪金融危機,並且其危險性將遠遠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但是,美國政府手裏掌握的用來對付危機的工具遠遠少於2008年,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美國都沒有太大的迴旋餘地。而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可謂一枝獨秀。丁一凡說,我們不否認貿易戰將對中國產生一定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是有能力承受的。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我們有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中國政府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中國人民團結一致,這都是我們的底氣。”丁一凡認爲,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