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權世界 

近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王鳳海在接受中國財富網專訪時表示,2019年1月,證監會同時批覆玉米期權等三個品種上市,標誌着我國期權市場建設駛入快車道,期權將成爲我國衍生品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

品種豐富的商品期權上市,將進一步完善衍生品市場結構和體系,有利於吸引各類金融機構開發出更加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投資者以資產管理等方式參與市場,改善整個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與此同時,通過與標的期貨聯動,期權品種上市也將促進期貨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定價更加合理,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玉米期權“打卡”大商所期權品種NO.2

王鳳海表示,選擇玉米作爲繼豆粕期權後大商所上市的第二個期權品種,與大商所一直以來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落腳點是分不開的。爲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更充分地發揮期貨市場服務鄉村振興及農業產業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期權品種往往優先選擇農產品。

“玉米是我國最大的糧食品種,處於產業鏈的頂端,所覆蓋的產業鏈條長,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王鳳海指出,在“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新機制下,市場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價格波動加大,產業各主體需要更豐富、更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手段,玉米期權的“面世”不僅存在着市場客觀需求,玉米期貨的多年發展更使其具備了開展期權交易的天然優勢。“一方面,玉米期貨交易活躍,價格波動幅度適中;另一方面,玉米期貨有着較爲雄厚的客戶基礎,適宜開展期權交易。”

當前,玉米產業鏈的全部大型貿易企業、50%的全國30強飼料企業集團以及75%的玉米澱粉加工企業都參與了玉米期貨。數據統計顯示,從2016年至2018年,年均參與玉米期貨交易的單位客戶數約6000家,爲玉米期權上市後有效發揮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持。

“玉米期權的上市,不僅爲產業風險管理提供多樣化、精細化的新工具,還爲產業避險增效帶來新機遇,使玉米上下游產業鏈主體通過綜合利用期貨、期權工具,靈活對沖價格波動風險,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推動玉米產業的優化和轉型升級。”王鳳海說,當企業預期未來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可以選擇買入、賣出看漲、看跌期權,也可綜合利用期貨、期權構建成本不同,保障範圍不同,收益結構不同的套期保值組合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更精準地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特別是對於期權買方,在鎖定風險的同時,還能保留獲得收益的可能,操作模式易於理解,適合參與衍生品市場經驗不足、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資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

玉米期權助力服務“三農”縱深發展

服務“三農”是大商所多年的堅守和使命。從2005年開展的“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到近年來相繼推出的場外期權、“保險+期貨”、基差貿易試點,大商所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升級,尤其是其中的“保險+期貨”模式,連續三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王鳳海認爲,隨着玉米期權上市,“保險”費用將被降低,風險對沖將獲得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工具,有助於“保險+期貨”模式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有助於符合我國農情、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的產品在更大程度上研發,嘗試在以基差貿易開展“訂單農業”爲主要形式的基礎上引入期權,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爲農民提供保底價格和固定基差,更全面地保障農民受益。

而在助推“保險+期貨”模式、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之外,與“保險”相類似的特點也讓期權在國際市場上與農業補貼關係密切,通過場內期權對沖農產品價格風險,是國際成熟市場農業風險管理的常規操作。

“通常,政府以權利金、保險費的方式補貼農民,既不干擾玉米市場價格的形成,也可減輕財政補貼負擔,對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王鳳海指出,我國政府可通過補貼保費的方式,爲農民提供有效的農業保險產品,在保證農民基本收入的基礎上,由專業金融機構通過場內期權對沖風險,“間接補貼”期權的權利金,爲當前的農業補貼政策提供更豐富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