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儘管不調和的隕石坑記錄使得尋找其中的模式變得艱難,但這兩名科學家好奇彗星撞擊和太陽系路經暗物質盤之間是否存在聯繫。據稱與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有關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並沒有完全與太陽系經過暗物質盤的時間點相重合——但蘭德爾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夠多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兩者之間存在連接也並非不可能的。

   恐龍在稱霸地球幾億年後,最終走向了終結,而關於他們的滅絕之謎,至今仍沒有定論。科學家認爲暗物質或許是導致地球上恐龍滅絕的原因,或者至少發送了好幾顆額外的彗星撞擊地球。

  雖然將暗物質與恐龍甚至彗星相連似乎有些牽強,但它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提出了兩大開放性問題:暗物質的身份,以及彗星撞擊地球是否存在一種樣式可循?不得不承認,暗物質或可能幫助摧毀地球上的古代生命這一論調聽上去的確非常不可思議。

  隨着太陽系環繞星系中央,也就是銀河系運轉,它以大約7000萬年的週期忽然出現和消失。這意味着每隔3500萬年它將路經暗物質盤。蘭德爾和里斯注意到這個循環令人聯想到之前對彗星撞擊地球的分析,後者揭示了彗星撞擊似乎每隔3500萬年就達到高峯。

  儘管不調和的隕石坑記錄使得尋找其中的模式變得艱難,但這兩名科學家好奇彗星撞擊和太陽系路經暗物質盤之間是否存在聯繫。首先,他們展示了當太陽系經過暗物質盤時,後者會對前者產生更強的引力拖拽作用。這樣的拖拽力會擾亂奧爾特雲,一種據稱是環繞太陽系的遙遠冰凍物質結合體。奧爾特雲產生了一些彗星,包括世紀彗星ISON彗星,去年ISON掠日時就曾引起了一些擾亂。“暗物質盤越密集,產生的引力潮汐力的效應越強。”

  其次,蘭德爾和里斯觀察了在過去2.5億年間地球上直徑超過20千米的隕石坑。將這些隕石坑的年齡與太陽系3500萬年週期相比,結果發現在某些情況裏,彗星撞擊的頻率高峯期與太陽系經過暗物質盤發生了緊密的重疊,而在其它情況裏則不是。整體來說,分析表明暗物質更可能在隕石坑頻率問題上,而非產生隕石坑的平等比率上,產生可觀測到的模式。

  那麼,暗物質究竟有沒有殺死恐龍?據稱與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有關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並沒有完全與太陽系經過暗物質盤的時間點相重合——但蘭德爾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夠多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兩者之間存在連接也並非不可能的。“兩者發生的時間還是比較接近的,雖然並不是完美的吻合,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更進一步的複雜因素便是隕石坑形成於彗星和小行星撞擊,但只有起源於奧爾特雲及其附近的彗星足夠遠到可以被暗物質轉移。研究小組希望在未來能夠區別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撞擊以鞏固他們的分析。

  意大利米蘭布雷拉天文臺的路易吉·福斯基尼(LuigiFoschini)表示這項理論需要進一步的詳細審查。“我認爲尋找儘可能多的假設是非常有意義的。”但他也很謹慎,因爲無論是彗星撞擊的頻率模式,還是暗物質的盤狀理論,目前都沒有得到證實。

  很快我們將瞭解更多有關暗物質盤的信息。近期發射的蓋亞望遠鏡將繪製銀河系內至少10億顆恆星的運動。因爲暗物質會影響它們的運動,監測暗物質盤可能存在的區域裏的恆星將幫助揭示是否存在更多暗物質。

  暗物質就和他的名字一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物質,現在人們正致力與尋找和利用暗物質,即使沒有其他因素影響,暗物質也能夠輕易的滅絕地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