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曲艳丽 | 文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结构巨大改变。

例如,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转移、上游周期性行业占比逐渐缩小、新兴技术替代加速。

电信服务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显著下降了,与之相对的,是信息技术行业的崛起,GDP占比从7.9%提升至11.6%。

2006年之后,工业就出现了持续性下滑,占比下降近7%,但在内部体现为轻工业以及传统重工业的下降,而新兴产业在小幅上升。

能源、材料等上游周期行业的占比持续性下滑。服务业中的金融,GDP占比从4.5%到8.1%。可选消费显著提升,占比从11.8%到20.9%。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日常消费出现小幅下降。

而房地产在2016-2017年达到顶点后,受调控影响,在2018年中旬开始回落。

这些改变,在A股中全然体现了吗?

并没有,至少是滞后的。

偏差

A股传统宽基指数,与GDP走势之间,是有偏差的。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这是因为上市地点的多元化、各行业证券化水平不同、退市机制等因素,A股市值分布与GDP占比不尽相同。

例如,众多优质科技股会在香港或美国上市,传统A股指数很难覆盖。它们成长性极强,早已是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又如金融、采矿、制造业在A股占比是被高估的。金融在A股占比高达19.07%,但实际在GDP占比中只有8.4%。

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电商等领域在GDP中占比9.61%,在A股中只有3.17%。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A股不断扩容,现有指数的成分股数量固定,其代表性也逐渐下滑。

中国企业在A股上市的市值占比仅为61%,H股占24%,美国占14%,A股只能代表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因此,传统宽基指数固然可以有效跟踪A股的波动,但与中国年化6%以上的GDP增幅是不同步的,收益性受到限制。

突破

这就是为什么华夏基金向中证指数公司特别定制了“AH经济蓝筹指数”。

这只指数是动态调整的,编制逻辑很高级:

一. 根据各个行业在宏观经济重要性的衍变,确定占比。

二. 根据企业的三年平均收入、毛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资产等指标,在对应的细分行业内进行基本面价值排名,切断了价格和权重的关系。选择行业内基本面价值超过50%的股票纳入到指数成分股当中,同时剔除ST股票和流动性后20%的股票。

三. 在指数编制中纳入中证ESG评分体系,筛查“公司治理分支”存在问题的个股,标记“爆雷”个股。

四. 将港股通标的纳入成分股,港股权重占比将在25%-45%之间震荡。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较传统指数,AH经济蓝筹指数低配金融、高配消费、原材料、工业,比较贴近实际的GDP结构。

2018年中,三大产业对于GDP占比为8.1%/40.6%/50.3%,华夏经济蓝筹指数为8.1%/41%/50.9%。对比一下,沪深300对应占比分别为0.5%/50%/49.5%。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相比“陆港400(沪深300+中证香港100指数)”,AH经济蓝筹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8.2%,相比沪深300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2.9%。

可谓是“2.0版蓝筹宽基指数”。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6月3日起,投资者可以通过华夏基金和独家代销首发渠道——腾讯理财通平台购买。

指数大战

指数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Wind数据显示,2017年底,市场上ETF的总规模为2282.53亿份。2018年底,ETF的总规模为4414.67亿份,增长接近一倍。

因此,2018年被称为指数元年,规模大扩容。从保险等大机构资金、到散户,都开始逐渐意识到费率低廉、所见即所得的指数基金是非常好的抄底工具。

越是市场冰点的时候,指数基金越开始放量,因为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几乎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低位吸筹。

今年1-3月,上证指数一路高歌,ETF却不断出现资金净流出。4月底至今,股指进入调整期,净流入ETF的资金却持续增加。5月份净流入ETF的资金约300亿元,乃今年最高。

申万宏源报告称,近10年,美国ETF行业的前三名贝莱德iShares、先锋Vanguard、道富SPDR,市场份额依次是39%、26%、18%,合计超过80%。

国内最终也会走向“强者恒强”的寡头局面。于是,头部基金公司纷纷在这场指数大战中卡位,抢占赛道,只要拥有一只规模在第一方阵的宽基指数,就是大赢家。

而华夏基金有两只,华夏上证50ETF最新规模达445亿元、华夏沪深300ETF最新规模达243亿元,分别是各自领域第1、第2大的产品。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像华夏上证50ETF,早在2004年推出,是中国第一只ETF。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华夏基金目前管理14只权益类ETF产品。

截至2018年末,华夏基金旗下管理的权益指数型产品规模达1164亿元,是境内首家旗下管理权益类ETF突破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遥遥领先于同行。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产品布局时代

明星基金经理及股票型基金,当然是公募基金的立身之本。

但行业格局已不止于此,基金业进入“产品布局时代”。

大型基金公司,好似综合超市,为市场中各种需求提供多元化工具。而小型基金公司的出路是寻找特色,单点突围。

近一两年,市场中的种种创新基金,包括科创板基金、战略配售基金、FOF、养老基金,华夏基金每次都是第一批。这些产品设计从无到有,非常考验公司的整体实力。

5月28日,首批中日互通ETF发行,跟踪日经225指数,华夏基金亦是首批。

4月29日,首批科创板基金限额发行,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认购超过245亿,配售比例为3.89%。

击破传统宽基指数痛点,这只指数很高级

wind数据显示,华夏基金有近20只股票指数仍在排队申请中,囊括银行、房地产、证券公司、新能源汽车、军工等行业主题ETF。

头部基金公司正在建立护城河,令后来者很难追赶。以指数基金为例,不仅是赛道被占据,而且维护成本高昂,规模效应才是王道。这个风口一旦过去,不会再有。

在华夏基金产品积极布局的背后,是管理层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