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士餘的新單位是做什麼的?)

被廣大股民普遍認爲有個“吉利”名字的前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26日正式接棒,成爲中國證監會的新一任主席。就在網絡上熱議易會滿將以何種風格掌舵證監會之時,也有不少網友注意到,剛剛卸任的原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已經有了新職務——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

提起劉士餘的新單位,絕大多數的90後、00後可能已經拿起手機百度,或者諮詢自己的父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這個聽起來充滿計劃經濟時代印記的機構究竟是做什麼的?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領導,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7月成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爲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

供銷社幾乎是和新中國同時成立的一個組織。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是各個村鎮必不可缺的場所,無論是柴米油鹽,還是農機化肥,村民們都得到供銷社採購。換言之,供銷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了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地區的國營百貨超市。當年,每一處鄉鎮,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供銷社,無論是父親喫飯喝的酒,還是母親做新衣服用的布,抑或孩子們的鉛筆和糖果,都要去供銷合作社購買。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成爲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1958年以後,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時期,先後兩次被商業部合併。1982年的機構改革中,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三次與商業部合併,但保留了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牌子,設立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保留了省以下供銷合作社的獨立組織系統。

但到了8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的大潮已經席捲全國,計劃經濟也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在這樣的衝擊下,供銷社也變得日漸衰敗,甚至人們還給供銷社編過順口溜:“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銷社”。

到了90年代,在村口小賣部等交易場所的影響下,不少農村供銷社早已破敗不堪甚至資不抵債而解體倒閉,但是很多農民,特別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農民潛意識裏還是保留了對供銷社全盛時期的印象,他們會習慣性地把去商店買東西,說成“上供銷社去”。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並決定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此後,中央又多次發佈相關文件,推動供銷合作社加快改革。

經過改革,中國的供銷合作系統得到了恢復。根據2018年1月舉行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的報告,供銷合作社系統自2013年以來,在中國恢復重建基層社1萬多家,使得基層供銷社總數超過3萬家,鄉鎮覆蓋率從2012年的56%提高到2018年的95%。

這3萬家基層供銷社構成的龐大系統的體量超過了大多數人的設想。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公佈的數據,中國供銷合作社系統2018年實現銷售總額5.9萬億。對比之下,2017年,位列“三桶油”之一的中國石化全年營業額爲2.36萬億元人民幣,尚不及供銷系統的1/2。

目前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其主要宗旨就是“爲農服務”。而事實上,在“三農”領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旗下的中國供銷集團及其子公司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化肥進出口貿易商,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棉花貿易商,中再生公司是業內規模最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此外,供銷系統的經營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已經從農業領域延伸到物流、化工、房地產、電商、金融、汽車、石油、酒店旅遊等產業。

總而言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並非像不少網民認爲的那樣是個“清閒衙門”,反而在中國的“三農”事業發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看來在爲中國1.4億股民操碎了心之後,劉士餘還要爲更多的農民繼續操心。

張憲超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更多精彩,請登錄環球網 http://www.huanqiu.com 責任編輯:張憲超_NN93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