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作爲宋代五大名窯,備受學術界、收藏界尊崇。藏家若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到代定瓷,都如獲至寶。但是,隨着當代定窯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仿製技術的一再提高,給定窯收藏鑑定帶來很大的難度。過去人們總結出來的那些老定瓷特徵,現在造假者幾乎都能做出來,有的做的是相當的“好”,以至於很多老藏家、權威專家也連連“打眼”。但是不管造假的水平有多高,新的終歸是新的,老的終歸是老的,老定瓷與新定瓷還是有着本質上的不同,胎骨老化、釉質、神韻等是目前造假者難以仿製出來的。

收藏定窯瓷的要點由哪些?

宋 定窯刻花大碗

一是鑑賞標準不能“一應俱全”。

很多專家、藏家在鑑賞定瓷時,以所鑑對象是否同時具備淚痕、竹絲刷痕、施釉痕、芒口等定瓷特徵爲標準,但是這些特徵在有的定瓷上全部體現,有的只體現了部分。比如說“淚痕”,清代《南窯筆記》說:“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淚痕者佳。”從這句話來說,有的定瓷就不一定有“淚痕”。再比如指甲痕,定窯遺址第三次大規模發掘考古時,有細心的參加者就對此進行了專門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很多定瓷上面沒有這個特徵。可見,鑑賞定瓷需要喫透定瓷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特徵,靈活運用方式方法,綜合判斷。

北宋 定窯刻花執壺

二是正確看待定瓷器型與創新。

中華民族是一個創新能力極強的民族,“四大發明”就是很好的證明。對於定瓷的器型問題,筆者認爲定窯的工匠熟能生巧,且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創新力。定窯有北定、南定之分,不同地域的人們一般會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設計生活用品,就是我們常說的地方“特色”。勤勞的定瓷工匠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難免會突發奇想,造出某個“奇形怪狀”的東西來,比如有的定瓷就是模仿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而來等等,這種東西不批量生產,但也不等於說是沒有。再如,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雞冠壺、鳳首瓶、盤口瓶、長頸瓶、盤口無柄執壺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創新品種,是當時的統治者——女真族、契丹族人喜愛的瓷器品種。因此,如果忽略社會發展史,而一看器型不是中原風格的東西,也容易出現“誤判”。

北宋 定窯白瓷印花螭龍紋獅子戲球洗

三是應重視粗胎定瓷研究。

定窯產品有細胎和粗胎。不管粗胎、細胎都反映了定窯歷史的演變進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現狀。我們搞收藏,就是收藏曆史文化,從歷史文化中體味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只看重細胎定瓷,而忽略粗胎定瓷,是不能反映定窯發展全貌的。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一個產品的出現,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筆者看到的一些粗胎定瓷,其藝術性、觀賞性不亞於細胎定瓷,發現的一些品種甚至只有粗胎產品而沒有細胎的,粗胎產品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當時的大多數百姓生活風貌。忽略粗胎定瓷的研究,也會影響我們對定瓷的全面認識。

清乾隆 仿定窯河池夏景圖瓶

四是應科學表述定瓷輕重等特徵。

有人形容定窯“薄如紙、色如玉、聲如磬”,這種說法,筆者認爲尚欠科學嚴謹。從互聯網上搜索這九個字,有的說是形容景德鎮瓷器的,有的說是形容湖田窯青白瓷的,現在又用這幾句話形容定瓷,那麼這幾句話到底概括的是哪個窯口的特徵?尤其在目前發現的不少定瓷器中,並沒有同時具備這三個特徵的,因此這樣的概括很難說具有普遍性。在收藏、鑑賞實踐中,更不應以幾句“概括”來推定定瓷瓷胎都比較輕,凡是胎重就不對等等。

北宋 定窯白瓷刻雙魚紋碗、雙魚紋盤兩件

定瓷鑑定、收藏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探究,這裏不再一一贅述。總的來說,歷史的演變導致定瓷鑑定也相對複雜,需要鑑賞家、收藏家在全面瞭解、掌握定瓷燒造歷史、社會演變歷史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定瓷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反覆比較,才能進一步提高鑑賞力。

文章由紀伯倫國際高總監fuxi527整理編輯系,瓷器甄選可添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