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慈禧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垂簾聽政時,跟恭親王等人鎮壓了太平天國,任用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展洋務運動,頗有成績,有“同治中興”的說法。光緒元年的時候,琉球國王尚泰還曾跟日本回信表明不能““忘卻中國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拒絕日本讓琉球跟清朝斷絕宗藩關係的建議。

小說:紫禁城內傳出皇帝去世的消息,朝堂震盪沒有子嗣新皇該立誰

公元1875年,紫禁城裏傳來同治皇帝去世的消失。對於這位年僅19歲帝王的政績,人們並沒有太多的印象。雖然同治皇帝在位時期,鎮壓了太平天國,並適時推出洋務運動,效仿西方科技,增強國力。

可是,同治皇帝親政的時間極短,且一生大多數時間都籠罩在親王大臣,以及兩宮太后的陰影中。相比而言,同治皇帝顯得十分的渺小。

但是,他的去世,依然在朝局中造成極大的震盪。帶來最直接的問題,不是如何處理喪事,而是應該立誰當新皇帝?同治皇帝過於年輕,並沒有子嗣留下。

所以,朝廷中各路人馬紛紛上陣。他們都希望藉助這次立新皇帝的機會,在變動的朝局中,爲自己獲得新利益。這些人中,說話最有分量的,便是兩宮太后,親王貴胄,以及軍機大臣。

他們都提出自己 的期望的人選。有人希望立溥字輩的宗室,這個字輩的宗室,比同治低一輩分。也有軍機大臣提出,要立恭親王奕訢的兒子。恭親王不僅是咸豐皇帝的親兄弟,在朝堂上也極有威望。

洋務運動便是恭親王極力推行的。不過,這些人選都是慈禧無法接受。他們或者過於年長,或者礙於輩分血脈。如果立他們,慈禧要想再垂簾聽政,就無法名正言順。

於是,她把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過繼到咸豐皇帝名下,讓載湉入宮,繼承地位。載湉又是慈禧妹妹的親兒子,關係更近些。他的輩分、法統又讓慈禧可以繼續掌權,自然是支持的。

而且,慈禧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垂簾聽政時,跟恭親王等人鎮壓了太平天國,任用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展洋務運動,頗有成績,有“同治中興”的說法。這也是慈禧說話更有分量的重要原因。

這也造成了,在光緒元年,朝廷重新成爲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恭親王雖然仍掌着軍機處,但開始被逐漸擠出。這場中樞變動,很快就會波及四方,產生不同程度的震盪。對於後來清朝歷史,影響極大。

但是,朝廷中樞權力的變化,並沒有辦法改變當時清朝面臨的糟糕環境。對內是國庫空虛,不斷頹敗的景象。雖然太平天國被鎮壓,但也讓清朝付出了慘痛代價。對外,列強的堅船利炮逼得大清不得不屢次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換來喘息的機會。

如果站在光緒元年的清朝,會發現各處都有外患。西北地區,新疆被阿古柏佔領。而阿古柏的背後,又有英國跟俄國的身影。一開始時,清朝並沒有打算出兵新疆,而是打算藉助新疆當地的力量,逐漸收回。但是,左宗棠不同意這個看法。

他認爲,如果新疆有失,會影響整個西北,乃至北京的安危。對於國防戰略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在左宗棠的力爭下,朝廷決定出兵。不過,國庫空虛是事實,朝廷無法給太多實質的支持,很多地方只能依靠左宗棠自己。

當時左宗棠頂着欽差大臣的任命,肩上擔的卻是天大的干係。他並沒有急着出兵,而是努力繼續實力,從錢糧槍炮、軍隊訓練,大小方面,都做足了準備。

可這場仗還是打得極苦。直到光緒七年,清朝跟沙俄簽訂《伊犁條約》後,纔算平息了這場禍亂。

而在西南的雲貴地區,英國跟法國一樣虎視眈眈。雲貴地區靠近東南亞。自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英、法等國就先後在東南亞大舉開闢殖民地。他們想通過雲貴地區,把實力推入清朝內腹,攛取更多利益。

光緒元年時,英國人未先照會清朝,直接派出一支近兩百人的武裝隊,帶着翻譯馬嘉理進入雲南。馬嘉理到達雲南後,跟雲南當地人發生衝突,被直接打死。

這件事給了英國人一個藉口,他們開始加大追罰力度,揚言要派兵攻打清朝。清朝當時正在準備收復新疆,不願跟英國人發生過多衝突,也無力承擔這一 後果。於是,就派李鴻章和丁日昌,一同去找英國人談判議和。

英國人也瞭解清朝面臨的局面,他們趁機迫使清朝簽訂《煙臺條約》,而內容就是賠款,開放新的通商口岸。

除了英、法、俄等國,日本也在此時重新露出獠牙。光緒元年,日本已經實行明治維新十餘年,在軍事國力上,都已經得到極大增強。所以,日本開始加緊對琉球、朝鮮等地的佔領。

光緒元年的時候,琉球國王尚泰還曾跟日本回信表明不能““忘卻中國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拒絕日本讓琉球跟清朝斷絕宗藩關係的建議。

只不過,日本依然加緊入侵。清朝也因爲自身國力衰落,無暇顧及。另一面,日本派軍入侵朝鮮領海,迫使朝鮮簽訂《江戶條約》,打開門戶,成爲日本的殖民地。而在同一年,一個叫張作霖的嬰兒在東北出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