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系中的“白茶”,其实是以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来区分的。茶树鲜叶经过晾晒或阴干,自然萎凋,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轻微发酵而成,这样的茶叶,就被称为白茶。

茶,是不能看外表的。

长得极为标致的牡丹王,看起来美丽大方,颜色艳丽,身姿舒展,白毫密集,光看外表,就十分招人喜欢。令人忍不住想象一番,主观上代入,觉得它口感一定很好,和外观一样秀美,香气清雅。

而其实,它有可能被粗心的制茶师加工制作,没有及时摊晾,没有薄摊走水,没有离地70公分......到了最后环节,没有烘得干透,就出厂销售。

在香气上,它的鲜爽度不足,香气不够浓郁,口感不够稠滑,清薄的一层汤水。并且,由于烘得不够干,它并不适合长期储存,6个月之后,水味就会出现。

晒出来的福鼎白茶

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白茶的制作工艺。明田艺蘅《煮泉小品》就提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当然,并非所有茶类都适合生晒,但福鼎大白茶经过日晒,的确能激发出清翠鲜明的风味

少了绿茶的杀青和红茶的全发酵,白茶中的活性酶被保留下来,在阳光照耀下活跃起来,分解茶叶中的蛋白质,生成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也为福鼎白茶带来饱满甘醇的口感,深吸一口气,肺纳间都是阳光香味。

如今,常见的白茶品种有福鼎大白和政和大白,俗称“南路”、“北路”,两者 在外形和滋味上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白茶的诞生:

福鼎境内的太姥山,曾是古代道教仙家的隐居修行之地,与茶更是深有渊源。明代《广舆记》中有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

到了清朝,福鼎人开始采菜茶的壮芽制成银针,即为白毫银针之雏形。其后,又有人将太姥山上的绿雪芽移植至福鼎点头镇,下山后的“绿雪芽”适应力极强,嫩芽遍披绒毛,毫色雪白晶莹,萌芽早,产量高,被称为“福鼎大白”,也就是今天福鼎白茶的始祖。如今,太姥山上还有一株上百年的福鼎大白母树,守护着一方水土。

本人推荐第一次喝白茶的茶友,从福鼎白茶喝起。因为福鼎白茶的产量和知名度都相对有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