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界面臻善年會 -- 共領美好商業之道”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在北京JW萬豪酒店成功舉辦。當天,《2018伊利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在大會“實踐篇”甄善白皮書環節發佈,報告顯示:超過九成中國消費者具備了一定的可持續消費意識,七成的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關注程度較高,可持續生活正在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追捧。

報告顯示:超九成中國消費者具備可持續消費意識,女性比男性比例更高

圖1:2018伊利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

亮點發現

1. 消費者普遍具備一定可持續消費意識

超過九成的中國消費者具備了一定的可持續消費意識,相信個體的日常消費行爲會對改善環境有所幫助;七成的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關注程度較高。

2. 消費者在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度及理念認知上存在差異

女性比男性具備更高的可持續消費意識,91.1%的女性消費者相信自己的消費行爲會對環境改善有所幫助,男性消費者佔比爲89.5%;年輕羣體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要高於年長消費者。20歲及以下這一羣體的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度最高,佔比爲81.8%。調研也發現,有76.5%的60歲以上羣體對可持續消費關注程度較高。

3. 消費者對於不同產品品類可持續效益的關注程度

超過九成的消費者曾主動購買過可持續性產品。在購買不同品類產品時,消費者對於其可持續性的考慮程度不盡相同。從圖2(左)顯示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消費者認爲家居建材及裝飾類產品與可持續消費有關的程度最高,佔比達81.5%,其後依次爲食品類、汽車及配飾類、服裝服飾類、日用品類和電子電器。

報告顯示:超九成中國消費者具備可持續消費意識,女性比男性比例更高

圖2:左-消費者對於不同產品品類可持續效益的關注程度 右-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溢價的態度

4. 消費者對不同品類產品可持續發展表現接受溢價的態度

對於服裝服飾、電子電器、家居建材及裝飾類產品,消費者更傾向於接受較低的溢價程度;對於食品類的溢價接受程度較高(見圖2右)。

5. 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標識的認知程度較低

消費者普遍對可持續產品認證標識的認知程度較低(見下圖)。可以看到,關於可持續產品相關認證標識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認證標識的瞭解情況好於國際標識。

報告顯示:超九成中國消費者具備可持續消費意識,女性比男性比例更高

圖3: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標識的認知情況

6. 消費者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度呈上升趨勢

報告對比2017年的調研結果發現,其中消費者因爲“產品以製造商履行CSR(企業社會責任)承諾知名”來選購可持續產品佔比僅爲27.53%,而2018年的調研數據達到了43.2%,可以看到,公衆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度呈上升趨勢。

7. 消費者的可持續生活習慣正逐漸形成

報告還顯示,在選購服裝服飾時,消費者已經開始考慮選擇環保織物的面料、在衣物達到使用年限後改作他用或者轉送朋友。七成的消費者已經可以接受在二手、租賃平臺購買衣物;

超過八成的消費者開始有意識的少點外賣和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七成多的中國消費者會按照需求適度點餐並將餐後剩餘飯菜打包帶走;

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已經開始選擇節能家電、節水家居等設施,在購物時自備購物袋並對塑料袋重複使用,63.5%的消費者在家中已進行垃圾分類;

在出行方面,72.5%的消費者長途出行時,經常選擇公交或軌道交通,68%的人短途出行時,經常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

8. 消費者在選購可持續產品時仍面臨一定困難

報告還指出消費者在選購可持續產品時仍然面臨不同程度的阻礙。可持續產品無法有效識別(81.4%)、價格過高(77%)、不知道從哪裏購買(76.9%)及可持續產品選擇有限(71.8%)是消費者認爲影響程度比較大的幾項。

(美通社,2019年1月21日北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