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賈半城趁機起身問道:“大夥以爲老夫的這酸魚(義烏話念si m,與義烏話‘孫兒’同音)如何啊。”赤岸是義烏楊梅的主產區。



請到義烏喫楊梅 這裏的“山盆下水碓 楊梅蠻大堆”


楊梅青,謳謳聲;

楊梅紅,勿認儂。

“山盆下水碓,楊梅蠻大堆。”赤岸是義烏楊梅的主產區。千百年來,楊梅的種植採收衍生出了酸酸甜甜的楊梅文化。

“過了夏至節,楊梅勿肯樹上歇。”每年的端午到夏至,是楊梅的上市季節。“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義烏先前有剃端午頭的習俗,因端午楊梅開始上市,所以這習俗也稱爲“剃楊梅頭”。相傳楊梅大年三十夜開花,花期非常短暫,一般人都難見到。再名工的繡女也不敢自詡能繡百花,至少楊梅花她繡不出來。義烏民間有這樣的歌謠:枇杷好食核成堆,楊梅好食樹難栽,蜂糖好食蜂勿來,砂糖好食粘口角,做事勿要臨時抱佛腳,用着別儂臨時託勿着。

請到義烏喫楊梅 這裏的“山盆下水碓 楊梅蠻大堆”


半熟的楊梅味酸,不堪入口,可偏偏有人要請客人喫這種東西。話說明朝年間,義烏佛堂有個錢莊老闆,人稱“賈半城”。 賈半城家財萬貫,卻爲富不仁。他雖然讀過幾年書,卻十分迷信。這一年端午節,正值賈半城的孫子滿月,家裏調排筵席,四方親朋紛紛登門祝賀。爲了討口彩,賈半城已經一連三夜沒睡一個安穩覺,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命傭人去山裏摘了一籃半青半紅的楊梅。烹鯉魚時,就把這楊梅放進去,燒成一道味道極酸的酸魚。酸魚一上桌,客人們紛紛舉筷嚐鮮,一個個都酸得齜牙咧嘴。賈半城趁機起身問道:“大夥以爲老夫的這酸魚(義烏話念si m,與義烏話‘孫兒’同音)如何啊?”一位老秀才忙站起身來,陪着笑臉豎起大拇指誇獎:“好,好!真可謂無與倫比,妙不可言,大家說是不是啊?”在座的客人們紛紛附和奉承。恰在這個時候,一位客人因爲齲齒,酸魚湯一入口,齒痛發作,痛得他哇哇直叫,用手拍打着腮幫大聲嚷道:“酸(義烏話念si)倒了!酸倒了!”賈半城一聽,氣得差點暈過去。

請到義烏喫楊梅 這裏的“山盆下水碓 楊梅蠻大堆”


相傳北宋年間,少年胡則曾來義烏遊學。有一日,他路過義南尚陽時,患上了急性痢疾,腹瀉不止,幾乎虛脫喪命。是一個山村老嬤取來了她自做的楊梅乾,放在炭火上煨成末,拌入一撮陳年的茶葉末,救了胡則一命。後來胡則在永嘉爲官,有一年永嘉一帶發痢瘟(流行性痢疾),胡則回想起當初他服過的兩味藥,便火速派人收購楊梅乾、陳茶末,熬好後施給病人,拯救了一方百姓。爲此,胡則在告老還鄉後,不忘尚陽老嬤的救命之恩,特地來尚陽雞籠巖下爲已經過世的老嬤守墳兩年,期間帶人廣植楊梅,以示報恩。至今尚陽每年還舉辦胡公殿廟會。

請到義烏喫楊梅 這裏的“山盆下水碓 楊梅蠻大堆”


“楊梅青,謳謳聲;楊梅紅,勿認儂。”意思是楊梅青的時候,百般客氣,請客人到時務必要來喫楊梅。一旦楊梅熟了,即便客人來到家門口,也假裝不認識了。這其實赤岸一帶當地人借楊梅來形容假客氣,帶點揶揄的味道。滿山紅紅的楊梅,讓“赤岸”、“丹溪”等字眼又多了一份遐想和意趣。(坐褲

相關文章